為了省錢,半夜關冷氣竟是錯的?冷氣吹整晚,還能節電5~15%的秘密武器
今年夏季高達35~38度高溫,開冷氣是維持室內舒適溫濕度的最佳選擇,而「換氣率」則是維持空氣品質的必備要件。
你是否也有這種經驗,一堆人擠在密閉會議室開了一下午的會議,明明有開冷氣,但過沒多久就感覺悶熱、昏昏欲睡。同樣一間會議室,氧氣的量是固定的,擠3個人和30個人,對氧氣的消耗量就差了10倍之多。很多人誤以為開了冷氣,就自然會有新鮮空氣進來,但實際上,冷氣只有冷熱交換內循環,沒有外換氣與排氣,也就是說,除非有人開窗或開門,讓新鮮氧氣進來、空氣交流,否則二氧化碳會一直在密閉的空間裡循環。
開冷氣時,換新鮮空氣的重要性
一般判斷室內通風或空調系統是否適用,主要是以二氧化碳(CO2)為指標,二氧化碳為人體呼吸或事務機器的代謝產物,當二氧化碳濃度明顯升高時,即顯示出室內通風不良,氧的供給量不足,自然造成身體缺氧。
在都會區,室外二氧化碳濃度約300-400體積濃度百萬分之一(ppm);在辦公室,如果在密閉空間,就算有開冷氣,但如果無換氣設備,下午時段可能達1,000ppm以上,就容易感覺昏昏沉沉。
同樣的,有些人常常睡到清晨被熱醒,其實是因為空氣不好的關係,這時房間二氧化碳濃度可能達1,000ppm以上。如果有換氣設備,室內開冷氣二氧化碳濃度約500-800 ppm 範圍內。所以不論辦公室、家裡,要維持舒適空氣品質,都需與室外新鮮空氣換氣。
目前各國家對於室內通風規範主要是參考美國冷凍空調協會(ASHRAE)訂定的通風規範,建議二氧化碳濃度值不應超過1,000ppm。環保署101年公告室內空氣品質標準為八小時平均CO2濃度值1,000ppm以下。
開冷氣時,控制室內二氧化碳濃度正確作法
以一般居家為例,最好以一直線或互為斜角最好,引進新鮮空氣與排出較高溫廢氣呈對流循環模式,一般常用有下列三種方式:
- 利用自然對流:如圖1,開啟客廳或房間窗戶小細縫,讓新鮮空氣由窗戶進氣(如1或2線路),並由房門隙縫或陽台門窗排氣之通風方式,控制二氧化碳濃度不致偏高;雖然會造成少許冷氣洩漏,考量室內環境品質,維持最低換氣量是必需的。
- 利用季節風向:台灣夏季吹西南風,開啟西南邊窗戶小細縫(如3或4線路)進氣,經由房門隙縫或陽台門窗排氣,形成對流循環。
- 利用廁所排風扇:假如你家住的套房或是獨立房間,僅有一扇窗戶,因無法形成對流模式換氣,所以睡覺開冷氣時,建議利用開窗戶小縫以自然對流風向進氣,並同時開啟廁所排風扇排氣,以成對流循環換氣。
提前半小時關閉冷氣機的節電迷思
台灣每到夏天,用電需求大增,電力就拉警報。家庭、辦公室耗電量最大的兇手,就是冷氣。但關掉冷氣,很多人立刻熱得受不了,也會讓空氣品質惡化。其實,想要開冷氣維持舒適生活,同時兼顧節電,有很多種方法,全熱交換器就是其中一種,以下為你解開關冷氣省電迷思。
如果你辦公室的冷氣是採用中央空調系統,供應26~28度温度,因一般建築物會設計送風機換氣或引進新鮮空氣,故採用下班前半小時提早關閉冷氣主機節電措施,雖然不會繼續供應冷氣,但仍维持送風機送風循環及換氣,所以可以維持房間下班前26~28度,原先二氧化碳濃度。
但如果你辦公室的冷氣是採用分離式冷氣機,因一般市售分離式冷氣機大部份沒有換氣功能,所以没有另外裝置換氣送風機,無法交換新鮮空氣,如果我們為了省電,將冷氣機提前關閉3~5分鐘後,二氧化碳濃度就會逐漸偏高而感覺悶熱。在這種情況下,提前半小時關閉電源,而只有吹電風扇,並不是最佳節電手法。筆者為了節省家裡冷氣電費,曾嘗試設定凌晨四點關閉冷氣,結果是熱醒且流著滿身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