脹氣、食慾差 70歲老翁驚罹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4歲的呂姓老翁,五年前因為不停打嗝、脹氣、食慾不振,原先老翁並不以為意,直到發現有血便及便秘後,才到醫院就診,經檢查後診斷是大腸癌合併多處肝臟轉移,且肝臟已有五、六顆三公分大小的腫瘤。
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何景良指出,大腸直腸癌近年來成為國人好發癌症第一名,主要原因包括後天飲食習慣、環境影響或是基因所導致,由於容易忽略大腸癌症狀警訊,例如解血便卻以為是痔瘡出血,而掉以輕心,導致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有肝臟轉移,所幸經基因檢測確認RAS沒有突變,選擇接受適當的標靶治療及化療後,預後得以改善。
大腸直腸癌若早期發現 可透過手術切除根治
「因爲大腸在腹腔內,若腸胃蠕動,放射治療照射定位不易,危險性高;直腸則位處末端,若切除則必須裝人工造口,容易造成病患生活不方便。」何景良解釋,一般來說,癌症若是早期發現,有很大機會可透過手術切除根治。
何景良表示,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主要仍以手術切除為主,若有淋巴或其他器官轉移,術後會再加上化學治療為輔助,又因為器官位置不同,大腸癌第一至三期以直接切除病灶治療,而直腸癌第二期後則先做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待病灶縮小,再手術切除。
晚期以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合併化療 助腫瘤縮小評估手術
至於大腸直腸癌晚期病患,因腫瘤已轉移,較難直接以手術治療,建議先做基因檢測了解RAS(KRAS與NRAS)是否突變,評估適合的標靶藥物提升治療成效。
根據大型臨床試驗證實,針對基因未突變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第一線以「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合併化學治療」,相較於單用化學治療,可顯著降低疾病惡化風險,病人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長達10個月,平均存活期突破兩年,高達26個月。
何景良主任指出,有些轉移性的大腸直腸癌會轉移到肝臟或肺部,得切除大範圍器官,對病患身體負擔很大,同時血液、骨頭的腫瘤也正在形成,「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單株抗體標靶藥物是全身性治療,把全身器官、血管都先「洗一遍」,將潛伏在血液裡游走的癌細胞消除,此時再選擇手術治療,較有成效。
何景良進一步表示,單株抗體標靶藥物的治療效果很好,甚至能抑制腫瘤生長,臨床上高達七成病人的腫瘤可縮小。
呂姓老翁後來透過基因檢測,選擇先以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合併化療,本來五、六顆三公分大小的腫瘤,幾乎全消失,只剩結腸部分有癌細胞,後以手術切除病灶,術後恢復良好,何景良說,目前呂姓老翁已順利回歸正常生活。
醫籲:即使沒症狀也要定期篩檢 才是早期診斷的關鍵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大腸直腸癌篩檢計畫,被篩檢找出來的癌症有將近50%是零期或一期的早期癌症,只有7~8%是第四期。若是已有異常症狀後才就醫,診斷出來的大腸直腸癌中高達20%是第四期,因此何景良主任建議五十歲以上民眾應每兩年定期接受「糞便潛血篩檢」與「大腸內視鏡檢查」,才能有效預防大腸直腸癌,即使罹病也勿灰心,臨床上都已有很好的治療策略,能讓症狀緩解、改善生活品質、延長存活期,千萬不要隨意放棄治療。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