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工作、沒朋友,就愛關在房間...精神科醫師:留意4件事,免得年輕人變成「繭居族」
電玩成癮的 3 大主要症狀包括:
1. 控制電玩行為的能力受損,患者愈來愈不能控制玩遊戲的次數、頻率、強度、持續時間或結束時間
2. 電玩的優先程度日漸增加,甚至取代其他日常生活的事情
3. 即使在負面後果發生時,患者仍會持續玩遊戲
根據之前的研究,台灣有成癮問題的青少年跟大學生可能有10%之多,學業中輟很多都是因為電玩成癮所造成。一項針對全台灣中小學生的研究顯示,電玩成癮的人,隔年容易有憂鬱、人際問題、過度敏感、被迫害意念、及敵意的增加等5大問題。所以電玩不只是成癮的問題,對於情緒跟人際互動確實有不良的影響。
下面的6個問題是讓父母參考的,透過你的回答,可以知道自己的小孩有沒有電玩成癮的傾向,並評估其嚴重度:
1. 花越來越多時間在電玩、網路世界,除了上課、睡覺外超過一半或更長時間
2. 要他離開電玩、網路世界,越來越困難,抗爭越來越厲害,甚至威脅父母
3. 關起門來,禁止進入,開門不甘願,要拖很久,被唸時會發很大的脾氣
4. 除了電玩、網路世界之外,沒有社交生活、沒有其他休閒、娛樂,或興趣
5. 除了絕對必須,幾乎不踏出房門,不關心家人,也不在意這世界發生了甚麼
6. 即使學業中輟、沒工作、沒朋友,他們都不在乎,也不管未來會怎樣
這6個問題的設計是採取漸進式的,越往下越嚴重,假如6項都有,要治療是極為困難的,很容易變成現在日本講的繭居族。繭居族講的是年輕人沒工作、沒朋友,整天窩在自己小小的房間裡,除非吃飯、上洗手間外幾乎都關在房間。這裡面絕大多數繭居族的時間應該幾乎都花在上網跟電玩,據估計日本繭居族有60-70萬之多。
台灣呢?以人口估算可能有6-7萬,這是一個極為驚人的數字,很難想像,但或許真實的個案也不在少數。真的電玩成癮、無業、繭居個一兩年,到時候連回歸社會都很難,這恐怕是為人父母最大的夢魘。
那父母可以做甚麼,要做甚麼:
1. 不要一開始掉以輕心,防微杜漸 – 電玩成癮跟網路成癮類似,可概分為3階段,初期是「時間增長期」,剛接觸網路但時間會不斷增加;中期進入「問題浮現期」,時間越來越長,人際、課業、健康逐漸發生問題;第三期則是「成癮期」,時時刻刻都想玩,無法自拔。
要是不禁止,往往半小時變1小時,1小時變2小時,趁你睡覺、出門,立刻變成好幾個小時。那一開始就禁止小孩玩如何?這或許是個最好的方法,我也舉雙手贊成,恕我看不出電玩對小孩有甚麼好處。但是當廣告無所不在,同學朋友都在玩,完全禁止會不會太殘忍?其實該堅持的一開始就堅持,要嘛完全不許玩,要嘛一不遵守約定,立刻封殺,視情況再開放,務求不要進入「問題浮現期」。
2. 要身教,不是只有言教 – 如果要禁小孩玩電玩,第一步就是父母絕對不可以玩;希望小孩體會閱讀的樂趣,首先一定是父母親也要有閱讀的習慣。很多的親子教育之所以失敗,就是輸在只出一張嘴,不能以身示範,身體力行。不要說自己能自制,小孩不行之類的話,小孩會爭辯「你憑甚麼說我不行?你自己不是一直用手機。」其實大人一天花2個小時上網或玩電玩,以現代人生活忙碌的情況,還是會影響親子溝通的品質,減少運動跟學習的時間。
3. 保持良好的相處與溝通 – 很多父母會說「我很愛我的小孩,可是他都不了解我的苦心,不知道一切只是為了他好。」假如你看過我的一些文章,你會知道我不講愛,“愛”是這世界最虛無飄渺,甚至最有殺傷力的東西,絕對沒有「有愛無礙」這檔事,多的是「假愛之名,行控制之實」。我認為人跟人之間,不管任何關係,最重要的是「能夠快樂共同生活」的決心、默契、努力,跟坦誠的溝通。親子之間更是這樣,每次看到親子同桌吃飯,一個多小時下來都各自埋首手機,講不到幾句話就很感慨。
4. 一旦出現問題,及早邀請心理專業人員的介入 – 我不知道是哪裡出了問題,當我跟父母親說他們擔心煩擾的小孩需要心理諮商的時候,「真的嗎?我的小孩有這麼嚴重嗎?」這是絕大多數的回答。「做過了啊!就講講話啊!講了幾次也沒甚麼幫忙。」「醫生,你可不可以教我回去怎麼跟我的小孩講話,他才會聽。」另2個常見的回答。
我不知道是心理治療者的我們專業不夠好,讓大家失望了,還是大家帶著有色的眼鏡看待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但我可以確定的是,當小孩的問題大到會被父母帶來看病的時候,絕不是講個三五次可以解決的(3-5個月還差不多),心理諮商也不是談談而已。電玩一旦到了小孩已經無法控制時間,越玩越久,行為治療跟心理諮商都是必要的、困難的,這時就需要治療者跟父母之間長期的、緊密的信任跟合作。
來源: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