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 積極治療別怕用藥
快50歲的黃女士,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已經快10年了,症狀時好時壞,反覆發作,換了好幾間醫院、醫師的她,轉診到亞東醫院時已有關節變形情況,施力困難,日常活動受到影響,檢查發現手指、手腕及膝關節都受損。
亞東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張婷惠在詳細詢問後發現,黃女士對傳統免疫調節藥物的治療反應不佳,之前也有醫師建議申請使用生物製劑,但她卻非常排斥,覺得要打針很不方便,更擔心針劑的副作用。「蠻常遇到病人害怕藥物副作用,覺得西藥一定會傷肝傷腎,尤其是較年長的病人。」張醫師強調,吃藥傷身的觀念不盡然正確,核准臨床使用的藥物通過嚴謹的實驗,專科醫師已充分了解藥物的作用機轉,在醫師的監控下使用是相對安全的;而且大部分的副作用是可恢復的,像是過敏、肝指數異常等,停藥或治療後就會改善。
張醫師表示,早期藥物選擇不多,類風溼性關節炎嚴重者常需要中、高劑量類固醇控制病情,類固醇也就是俗稱的美國仙丹,造成的副作用讓民眾留下刻板印象;其實隨著藥物發展——如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小分子口服藥物等,已有效減少類固醇的用量,大部分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僅需極低劑量的類固醇,甚至有機會停用。即使有必要,只要在醫師監控下,仍能安全使用類固醇,消極抗拒治療反而會放任病情惡化,就像黃女士因延誤治療,錯失關節炎停損時機,留下無法挽救的傷害。
「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中年女性,她們大多處於家庭、工作兩頭燒的狀況,常會忽略自己的健康。」同為女性的張醫師有感而發,「擁有健康才有本錢照顧家庭」,她呼龥病友一定要積極就醫,以免留下後遺症,日後要付出更多代價,也未必能找回健康;「類風濕性關節炎不但造成關節疼痛、受損、最終變形,在體內長期慢性發炎的情況下,也會增加其他健康風險,例如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中風、骨鬆等。」
經過耐心溝通,了解黃女士對打針的恐懼,張醫師建議申請使用小分子口服藥。「只要吃藥不用打針」這件事化解了黃女士的心防,更害怕自已連擰毛巾、切菜都沒力氣,黃女士總算願意接受新一代療法,也不再因為忙碌就延誤回診,持續治療半年後,現在病情漸趨穩定,順利停用類固醇,也很少發生疼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