癱瘓8年,他怨棺材本都給了看護...一輩子省吃儉用把錢留給子女,有必要嗎?
家人中沒有人敢說:「不必了。」於是老太太就試了新藥,等她幽幽地從昏迷中甦醒,環視身邊的家人,雖是氣若游絲,卻說了幾句重話。
她說:「我好不容易覺得這次可以走了,你們,是誰出的主意?又把我給弄了回來?你們說,我們家還有多少金山銀山,能夠這樣折騰?!」然後,老太太疲憊地閉上眼睛,懶得再搭理家人。
當我朋友跟我說這件事的時候,她的表情既無悲傷也不憤怒,只是感到無奈而已。在那個年代,任何人處在那樣的情況,大概都很難跟醫生說:「不必嘗試新藥…...就…...順其自然吧!」最近幾年,人的觀點和國家的法律,都有一些改變,人的選擇也多了些。
▍我想成為怎樣的人?我想過怎樣的生活?
當家庭中有人罹患需要長期照顧的病,無論患者的年齡如何,「花錢如流水」的隱憂是絕對會浮現的,家人和患者也都瞭然於心,除非是一個十分富裕的家庭,否則對一般人來說,錢,從哪裡來?能撐多久?該怎樣運用?萬一錢花光了,病人沒有痊癒,也沒有過世,而且不知道會拖多久,錢就成為大家的心頭重擔,家人的相處和生活方式都會深受影響。
「要用什麼態度把錢的問題處理好?」這個問題根源於--「我想成為怎樣的人?我想過怎樣的生活?」
問題的答案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晚年,對於「要以何種態度和方式,陪伴自己走完人生」是該有個想法的。人可以選擇活得像「全世界都欠他」,也能平靜愉快地過完一生。
我認識的一位父執輩,因為一個意想不到的原因,在幾天之內,從一個硬朗老人變成四肢癱瘓,在床上躺了8年才走。可想而知的,他請了外籍看護。他的老婆孩子,經常聽到這樣的抱怨:「唉,我這是什麼命啊,一輩子省吃儉用,就是想留點錢給孩子,這下子可慘了,錢都給了那個越南來的…….我怎麼不死啊我,早點死,還能剩一點給你。」
▍覺得被剝削 所以又去剝削別人
這些話讓他的子女很尷尬,不知該怎樣搭腔,乾脆就不理他。老先生和她的妻子認為:既然棺材本都給了這外籍看護,可得充分利用才行,給外籍看護加添了很多原本不該她做的事。
老人並不會想到籍看護離鄉背井,晚上幾乎無法完整睡好一覺;經常吃飯吃到一半,被叫去處理屎尿和黏痰,因為他們心中存著「外傭花光了我所有的積蓄」這個觀念,老人在人生的最後8年,始終以「被剝削」的態度來看他自己的生活,來看周圍的人,活在「不甘心錢都給了外人」的鬱悶中。
前面這位老先生對金錢的態度,其實是有很多可以稍加探討的,例如:「一輩子省吃儉用,要把錢留給子女,有必要嗎?」或是,我的錢都「給了」醫院和外籍看護了,您真的是「給」嗎?或是別人賺的也是應得的辛苦錢,還有:「到底子女是該辭去工作回家照顧老人,或是出外工作然後把薪水的2/3給外籍看護或是給安養機構?」這些不同措施的差異性和利弊在哪裡?
上述這些問題的抉擇,其實不該在問題發生以後,而是從年輕到老,每個人生重要階段都去想一想,做些沙盤演練。
我不是個思慮最周全的人,但我願意分享我的一些淺見:
首先,如果我有孩子,我會把他們培養到有獨立謀生的能力就好。我不會為了留錢給孩子天天吃剩菜,捨棄任何嗜好和休閒,只為把錢留給孩子,如果我病了,我還是可以選擇我要被治療到何種程度,我不會選擇傾家蕩產來延續生命,世上沒有人是不可或缺的……
這一類的事情,現在有非常多的出版品、講座、醫療和社福機構,都在協助人面對高齡社會必然有的問題:手上的資源已耗盡,只剩下老貧殘…...人該怎樣未雨綢繆?為自己的生命重新定調。
▍孫大川的臉書 另一種相處的藝術
前幾個月吧,我在前監察院副院長孫大川先生的臉書上讀到一篇文章,給我開了新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