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為治癌設立的醫院! 和信醫院堅持以病人為中心 助癌症患者重拾健康

吳佩琪2024-01-03

癌症已經連續41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榜首,不管防癌或治癌都是全民必須共同正視的課題。早在1989年,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以下簡稱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從美國返台後,即開始籌建國內第一家癌症專科醫院,為台灣醫界帶來治癌新思維。時至今日,在台灣健保及醫療體制之下,和信醫院仍是相當獨特的存在。究竟,和信醫院為何能不斷超越自我,並且一再提升病人的5年存活率?在和信接受治療的患者,又能得到哪些協助?

和信醫院治療團隊由各領域專家所組成,齊心協助患者抗癌,並且重返健康人生。

達成以病人為中心的目標

耳鼻喉及頭頸外科主治醫師滕宣德,已經在和信醫院服務超過20年,畢業於台大醫學院,並且在台大醫院完成住院醫師訓練的他,對於國內醫學中心的環境及生態,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他指出,台灣首屈一指的龍頭醫院皆屬於「綜合醫院」,相較之下,以癌症治療為主的和信醫院更具備「專精」的特質,醫師們可以更專注於自己所擅長的領域之中。此外,在黃達夫院長的堅持之下,和信醫院始終秉持治療和業績脫鈎的作法,不用看診量來衡量醫師們的薪資,而是以患者最大的利益及需求為出發,因此能真正實現「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

和信醫院另一大特色則是「團隊合作」,滕宣德以「划船」來比喻,成員們的目標及方向都一致,才能齊心協力完成任務。在每天例行的晨會裡,醫療團隊中的各科醫師、護理師、營養師、心理師及個管師等,都會針對個案的情況進行討論,集眾人的專業經驗為患者量身打造治療計劃。「政府近年來不斷要求各醫院須強化醫療團隊之間的溝通,其實,和信醫院早在30年前就這樣做了!」滕宣德有感而發。

滕宣德醫師表示,和信醫院具有專精、注重團隊合作,同時不以業績導向等多重特點,讓醫師們在治療患者時更無後顧之憂。

團隊齊心拚存活率 交出漂亮成績單

據統計,和信醫院癌症病人5年存活率高達74%,高出台灣整體平均的52%許多,不過,這張亮眼的成績單,可是集眾人的努力才得來的。滕宣德進一步分析,和信醫院醫療團隊在制定治療計劃時,會依據病患的癌別、期別、整體健康及家庭經濟等狀況,提供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包括後續的追蹤及自我照護等,也都盡可能給予建議及協助。

和信的癌症患者能得到良好的照顧,另一大幕後功臣則是醫院裡的15位癌症個管師(care manager)。已經擔任頭頸癌(包括口腔癌、鼻咽癌、下咽癌、唾液腺癌等)個管師13年的陳純純,每年大約要照顧200至250位新癌患者,她提到癌症患者從確診開始到治療結束,至少須追蹤2年以上,建議這段期間務必與個管師密切合作,才能得到最好的照護。

治療結束不等於沒事 持續追蹤很重要

仔細、持續的追蹤工作,能幫助病人及早察覺癌症復發的狀況,而及時治療,往往成為延長病人存活期的重要關鍵。「口腔癌的危險因子是煙、酒及檳榔,因為患者整個口腔黏膜已經長期接觸致癌物質,即使已經治療完成,再發的可能性還是非常高,千萬不能掉以輕心!」滕宣德舉自己的專業-口腔癌為例,除了容易多發的特性之外,其臨床表現可能是白斑、紅斑、外突腫塊或潰瘍型病變,有經驗的醫師用肉眼與觸診就能辨識出來,因此,按時回診、追蹤,對患者而言格外重要。

家人是支撐病人往下走的力量

然而,在不了解疾病特性或醫病關係不夠緊密的情況下,患者很可能因為懈怠或對醫院、醫師失去信心等原因,開始中斷追蹤。此時,個管師的角色就變得非常重要。陳純純表示,個管師除了幫病患整合資源之外,還必須負責溝通協調、穿針引線等工作,甚至在適當的時候推患者或家屬一把。她提到,過去曾遇到一位不到30歲的口腔癌患者,剛開完刀就開始以各種理由推遲後續療程,因為經常連絡不上患者本人,所以只好透過家屬催促其回診,可惜對方態度不夠積極,因此患者的治療效果也不彰,這是相當可惜的事。

除了主治醫師之外,個管師往往是最貼近患者生活的人,必須和患者及其家屬密切溝通。

除了醫病關係之外,家庭支持力量確實也和延長病患存活期息息相關。臨床上,有家屬陪同來就醫的患者,通常都能按時回院追蹤,治療後復原情況也會比較好,存活期自然會比較長。不過,現代人生活及工作相當忙碌,患者家屬未必有辦法每一次都陪同到院。滕宣德建議,至少在患者有新狀況、新檢查時,家屬能一同前來聽醫師講解報告,或有重大決策時,可以一起參與討論。陳純純也認為,醫師在討論治療計劃時,所有相關的家屬最好都能到場參與,而不是透過轉述的方式,才能夠避免遺漏或傳達錯誤的情況,有任何疑問也能當場提出來討論,才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癌症治療是條漫長的道路,雖然罹癌會讓患者的生活出現重大變化,不過,藉由醫療團隊的努力,以及家屬全力的支持,相信就能盡快協助患者完成治療,並且重回正常生活!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