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疱疹痊癒了還是很痛! 疱疹後神經痛讓人痛不欲生 積極預防,避免皮蛇上身

廣編企劃2024-01-10

張阿嬤胸口皮膚上出現了一大片紅疹,到皮膚科看診後,醫師診斷她得了帶狀疱疹,也就是一般俗稱的「皮蛇」。經過三、四週左右,張阿嬤身上的紅疹已經消得差不多了,但疼痛感卻越來越明顯,甚示痛到夜不能眠,嚴重影響生活。飽受疼痛折磨的她,只好轉往神經內科求診,醫師說這是「疱疹後神經痛」,無法完全根治,只能以藥物來稍微緩解疼痛的程度。

帶狀疱疹是什麼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免疫暨基因疾病科主任郭育呈醫師表示,帶狀疱疹和水痘都是由同一種病毒所引起的,曾感染過水痘的人,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可能會終身潛藏在背部的神經叢裡,一旦免疫力下降時,這些病毒就有機會伺機作怪,進而導致帶狀疱疹發作1

美國研究指出,四十歲以上的年長成人,大約99.5%體內都有水痘帶狀疱疹病毒1,而且在台灣,每三人就有一人一生中可能罹患過一次帶狀疱疹2,盛行率可說是非常的高。

帶狀疱疹嚴重恐傷腦及失明

帶狀疱疹剛發生時,患者可能只會感覺皮膚癢、皮膚痛,大約三天之後,水疱就會開始出現,此時疼痛感也會變得較為劇烈。通常這些水疱會沿著神經的走向在單側出現,較少發生身體兩側同時都有疱疹的狀況1

值得注意的是,帶狀疱疹病毒可能沿著神經在體內奔走,若是跑到大腦、眼睛,可能帶來嚴重的後遺症。郭育呈醫師指出,在少數案例中,病毒入侵腦部還可能引發腦炎5;當病毒侵犯生殖器官時,可能導致性功能障礙3,若不幸病毒跑到眼睛角膜時,則有失明的危險1

疱疹後神經痛 讓人疼痛難耐

「疱疹後神經痛是最難纏的,因為會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許多病人因而出現憂鬱傾向,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4!」郭育呈醫師表示,帶狀疱疹大多會在一個月內痊癒,不過,若病毒侵犯神經時造成損傷,就會引發「疱疹後神經痛」,疼痛的情況甚至可能延續好幾年,尤其在年長者身上,更容易出現這樣的狀況5

患者若能在感染帶狀疱疹的七十二小時內就醫,並且及時服用抗病毒藥物,能有效抑制病毒增生,減輕帶狀疱疹病毒對神經的損害。即使不幸錯過就醫黃金時間,抗病毒藥物還是有助於降低病毒量,並能減緩症狀的程度。1

罹患帶狀疱疹後,雖然可以利用抗病毒藥物來治療,但若病毒已損傷神經,造成疱疹後神經痛,之後就只能藉由止痛藥來抑制疼痛感。郭育呈醫師表示,藥物對於緩解疱疹後神經痛的效果有限,舉例來說,「若疼痛感為一至十分的話,很多患者每天疼痛的程度可能高達八至九分,即使服用止痛藥,還是只能降至六至七分左右。」1

五十歲以上 建議積極預防帶狀疱疹

所有人都有可能得到帶狀疱疹,不過,年長者及免疫力較差等族群,感染及發病的機率較高,更不能掉以輕心。郭育呈醫師提醒,免疫力會隨著年齡而逐漸下降,因此超過五十歲以上的人,就應特別當心;此外,慢性病患者、癌症病人或正在服用免疫抑制劑的病患,免疫功能也會受到影響,體內的病毒較容易被活化起來,更是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6

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注意飲食均衡、培養規律的運動習慣,以及學會紓解壓力等方 式,都有助於保持良好免疫力,避免帶狀疱疹纏身;此外,本身有慢性病的患者,也應該遵照醫囑控制好病情,才不會讓病毒有機可乘。6

另外,郭育呈醫師指出,接種疫苗也是預防帶狀疱疹的方法之一,能夠降低帶狀疱疹發作的機率。因此,五十歲以上的民眾或慢性病患等高危險族群,如有疫苗相關疑問,建議諮詢專業醫師,並在醫師的評估下了解是否有接種需求。

1. Harpaz R, et. al. MMWR Recomm Rep. 2008 Jun 6;57(RR-5):1-30
2.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98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
3. Paudel V. Erectile Dysfunction Secondary to Herpes Zoster. J Nepal Health Res Counc. 2020 Jan 21;17(4):556-557. doi: 10.33314/jnhrc.v17i4.2174. PMID: 32001867.
4. Journal of Japan Society of Pain Clinicians. Takeshi KIMURA. Suicide attempt in a patient with post-herpetic neuralgia: a case report. https://www.jstage.jst.go.jp/article/jjspc/19/1/19_10-0039/_article
5. CDC. Shingles (Herpes Zoster). Complications of Shingles. https://www.cdc.gov/shingles/about/complications.html
6. NICE;2022;1-2;Shingles:What are the risk factors?

NP-TW-HZU-ADVR-230016|Date of Preparation:Dec 2023
更多疾病相關資訊,請諮詢專業醫護人員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