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與血管堵塞的距離有多近?心臟內科醫師:別再輕忽壞膽固醇對心血管的危害了!
一個人終其一生壞膽固醇的暴露量,決定血管堵塞及破裂的速度,嚴格控制壞膽固醇指數,才能守護心血管的健康。
美國衛生總署很早就注意到心血管疾病對健康的危害日益嚴重,甚至有不少民眾因而喪命。為了更加了解這個健康殺手,美國政府於1948年起,開始在波士頓西邊的一個小鎮佛萊明漢(Framingham),針對成千上萬的鎮民進行長達數十年的追蹤研究,並且逐步解開了許多謎題。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指出,這項大規模的研究證實壞膽固醇不只是心血管疾病的元兇之一,還會增加猝死的機率!
壞膽固醇 心血管疾病隱形殺手
很多人一聽到「膽固醇」這三個字就猛搖頭,其實膽固醇不全然是對健康有害的。實際上,血中膽固醇有好、壞之分,好的膽固醇指的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它們不只對健康無害,還會協助將膽固醇從血管壁上清離,並且運回肝臟代謝掉,因此,好的膽固醇又有「血管清道夫」之稱。至於壞膽固醇,也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則是會將膽固醇運往血液及周邊細胞,但是當膽固醇總量過多時,就會開始沉積在血管壁,日積月累之後逐漸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及阻塞。
「壞膽固醇指數越高,表示你與血管堵塞的距離就越近!」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翁國昌提醒,壞膽固醇是造成動脈硬化最大的危險因子。過去50年來,醫界不斷證實與壞膽固醇相關的理論,許多醫療專家也一再呼籲要正視血中壞膽固醇對心血管的傷害。
翁國昌醫師表示一個人終其一生壞膽固醇的暴露量,決定血管堵塞(動脈硬化斑塊)及破裂的速度。
壞膽固醇過高 家族遺傳是主要關鍵
壞膽固醇過高的情形,被稱為「高膽固醇血症」,不過,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血液中的壞膽固醇濃度偏高呢?「最重要、最關鍵的因素就是遺傳!」洪惠風醫師表示,膽固醇又可分為內生性及外源性二種,內生性的膽固醇是由人體自行合成的,約佔總量的八成左右,剩下的二成則是受食物、運動等生活型態所影響。膽固醇的生成及代謝機制和遺傳基因息息相關,因此家族遺傳是高膽固醇血症最主要的因素。他進一步舉自己病患為例,有一位二十多歲就發生心肌梗塞的男性,年紀輕輕就裝了好幾個支架,不久後他把自己的弟弟也帶來求診,心血管的狀況同樣糟得一塌糊塗。後來,該患者的家人皆陸續前來就醫檢查,所有人的壞膽固醇指數皆高達280 mg/dL以上,這就是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最典型的情況。
洪惠風醫師表示家族遺傳基因,是造成高膽固醇血症最主要的因素。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如同未爆彈
心肌梗塞為何常突然發生?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如同未爆彈「一個人一輩子壞膽固醇暴露的總量,決定血管堵塞的程度!」翁國昌醫師強調,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患者比大家想像的還要多,估計國內至少有數十萬人飽受其害。患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人,表示從一出生開始,血液中的壞膽固醇濃度就比別人高,累積在血管壁上的速度也會比別人快。美國心臟學會曾發表相關研究指出,將一個人壞膽固醇的指數,乘以超標的時間年數,當總量超過 7公克(即7000毫克)時,血管就可能因堵塞而破裂。例如,一個人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指數從出生開始就在 200 mg/dL 左右,大約 35 歲時就會累積到 7公克(即7000毫克)。「可怕的是,在血管未破裂之前,這些人就好像揹了一顆未爆彈在身上,隨時可能發生危險!」他進一步提醒。
動脈硬化的速度 是可以逆轉的
壞膽固醇指數一直超標,動脈粥狀硬化就會持續進行,如果置之不理,將來就可能發生中風、心肌梗塞等問題,嚴重時甚至會猝死。洪惠風醫師透露,動脈硬化的速度其實是可以延緩,甚至是逆轉,關鍵就在於有沒有將壞膽固醇指數控制好。翁國昌醫師提到,很多人一聽到控制膽固醇,馬上聯想到要節制飲食及運動,但許多高膽固醇血症患者其實是基因遺傳所致,藥物治療才能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指數,避免血管壁一直暴露在危險的環境之中。
目前口服藥物約可降30至65%壞膽固醇,若再加上降脂針劑(即PCSK9 抑制劑)加成效果,甚至可以降低85%的壞膽固醇,對高膽固醇血症患者而言,是較常見的治療方式。
本篇報導由賽諾菲贊助,衛教資訊僅供參考。有關個人健康狀況或疾病治療方面的問題,請諮詢專業醫療人員。MAT-TW-2401413-1.0-11/20244
1. D'Agostino RB Sr, et al. General cardiovascular risk profile for use in primary care: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Circulation. 2008 Feb 12;117(6):743-53.
2. MedlinePlus [Internet]. Bethesda (MD):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US); [updated Jun 24; cited 2024 Oct 8]. Available from: https://medlineplus.gov/.
3. Zaid M, et al. Coronary Artery Calcium and Carotid Artery Intima Media Thickness and Plaque: Clinical Use in Need of Clarification. J Atheroscler Thromb. 2017 Mar 1;24(3):227-239.
4. Silverman MG,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Lowering LDL-C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Reduction Among Different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2016 Sep 27;316(12):1289-97.
5. Julie Corliss. How it’s made: Cholesterol production in your body. [Updated 2017, February 6]. In: 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Internet]. Available from: How it’s made: Cholesterol production in your body - Harvard Health
6. Mach F, et al ESC Scientific Document Group. 2019 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lipid modification to reduce cardiovascular risk. Eur Heart J. 2020 Jan 1;41(1):11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