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長專訪》疫情兇讓醫院看診量減....李伯璋:全民的健保費「這樣花」,現在就是最好的試驗時刻!
「這一次武漢肺炎疫情,反而讓分級醫療與轉診制度露出一線曙光,現在就是最好的試驗時刻。」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每年經手保險費6千億以上,幾乎等於中央政府總預算的三分之一,身為健保署長的李伯璋,肩上扛的壓力之大,自是不難想像。
近幾年來,李伯璋上任後積極推動分級醫療、雲端藥歷等方式積極改善健保財務,推動力道雖大,但醫院門診減量卻遲不見成果,2018年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門診件數僅降低2%,幾乎不為所動。
因疫情「衝擊」,改變以往民眾就醫習慣
李伯璋說,沒想到現在因為疫情「衝擊」,竟讓門診件數減少了近兩成,許多「職業病人」不敢到大醫院了,反而覺得到診所就診比到醫院安心,「這是過去幾乎見不到的情況,以往難以改變的就醫習慣,竟然出現一絲曙光。」
話說得如此直白,不難看出李伯璋的真性情。他指出,以「回診」來說,過去民眾習慣到原看診醫院檢查追蹤,醫院也沒有意願主動安排轉診,就是怕一旦轉診到診所,醫院業績量就減少。
「可是實際上,追蹤回診也不需要非得到原醫院,現在有電子轉診平台,醫師開立轉診單到家附近的診所回診即可。」以國外來說,大醫院是治療重要、需緊急處裡的病患,一般病症前往基層診所治療即可。
李伯璋也提到,民眾的就醫習慣一時難以改變,但新習慣可以慢慢養成,最主要癥結還是在於醫院擔心向健保申請的醫療費用點數會因而減少,而「習慣創造病人」,但「這是件很弔詭的事情」,因為健保採「總額預算制度」,理論上,病人最近就醫次數降低,醫療行為點數減少下,點值自然會升高。
換句話說,醫院並不需要擔心「醫院醫療行為減少」影響收入,反而仍會拿到一樣的錢,且過往被稀釋的點值也會跟著「回復」,從過往的1點約0.92元「回復」至1點1元,甚至「膨脹」至1點2元。
「以整體而言,收入應該影響不大。」李伯璋說,現在正是改變的好時機,過去健保署不斷強調減少不必要醫療行為來改善醫療品質,讓醫院不再血汗也正是健保的改革目標。如今不少醫療院所在疫情期間看診人次明顯驟降,但健保署也會比照去年同期核定的暫付款金額給付,協助醫院維持正常營運。
第一個從醫師轉任的健保署長
李伯璋是第一個從多年臨床經驗的醫師轉任的健保署長,歷任署長多半是公衛背景出身。由於來自醫療第一線,十分瞭解醫界的想法,過去曾是國內腎臟移植權威,與哥哥、台大外科部主任李伯皇,常被醫界暱稱大、小「李伯」,向來很有熱枕對外溝通。
面對每隔一陣子總會成為關注焦點的「健保財務」,李伯璋表示,「健保絕對不可能會破產,因為健保是採取收支連動,以量入為出為原則。」由民眾、雇主、醫療院所、學者專家與公正人士組成全民健康保險會,每年9月協議明年度的醫療總額費用,並以此設算出保險費率。
雖然,健保每年支出的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但因為「收支連動」,保險費率也會隨之調漲,如同維持家庭收支,收入與支出之間維持動態平衡,以賺多少錢決定能夠花費多少,或預估將來可能花費增加而想辦法「賺多一點」;同樣的,當保費收入大於醫療支出時,即會提列進「安全準備金」。
然而,據健保署統計,從2017年起,健保已連續3年收支出現短絀,且短絀金額從近100億元至去年突破300億元,儘管安全準備金仍逾3個月,最快可能明年就會剩不到1.5個月。
李伯璋不諱言,健保的支出年年都在增長,當支出的成長率總是遠高於保費的收入時,難免帶來健保財務隱憂,在收支連動機制下,安全準備基金到明年就可能不夠,預計最快明年健保費就會跟著調整。
據健保署統計,目前檢驗檢查、藥費占健保醫療支出比率近年「穩」超過7成,但診察費用已從1998年的32%下降至今約20%。「若能將檢驗檢查、藥費往下壓,點值就會變得比較好;同時也給醫師勞務保障。」李伯璋說。
下一步,李伯璋打算先從增收檢驗檢查費用、提高藥品部分負擔、扣除重複開藥藥費給付等方式推動,希望進而改善費用支出連年成長的問題,鼓勵醫療院所上傳檢驗檢查之結果與影像,並希望院所於檢驗檢查前能先查詢雲端資料,避免不必要的醫療行為及重複的檢驗與用藥,才能真正有效節制醫療浪費,從而疏解健保財務壓力。
責任編輯:林筱庭
核稿編輯: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