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孫環繞才叫做幸福?子女都在國外,1年只見幾次面...丁菱娟:「強求」不會讓孩子回家,「把自己活好」才會
「你真幸福啊,2個小孩都在身邊,像我2個小孩都在國外不想回來……」,先生對朋友老陳的羨慕之情完全表達於外。
「是啊!還好我當初比較自私,沒有把小孩送到國外去唸書,要不然可能跟你們一樣。」老陳開玩笑地回答。
「當初也不知道會這樣……」先生一聲感歎。
老陳的2個小孩從大學畢業,都找到不錯的工作,而且結了婚,就住在離家不遠的地方,還常帶孫子回家探望兩老,老陳感到非常地欣慰,常向我們說他覺得現在人生倒吃甘蔗,有兒孫環繞,以前的努力都值得了。說得我們有點悻悻然。
兒孫環繞好?還是放手給自由好?
我自己2個小孩也是從小在國外念書,都選擇暫時不回台灣工作。面對這樣的情況,我選擇能尊重他們的選擇,不想情緒勒索。因為我認為人終將單獨地離開,還不如趁早準備照顧好自己,做個豁達的大人。
只能說世事難料,當時沒有能力將小孩送出國的父母,特別羨慕有資源讓小孩出國念書的父母。現在相反的,放洋小孩的父母大都面臨到兒女不在身邊的窘況,反而羨慕起沒法讓小孩出國的父母,現在能有子孫陪伴。
最近這個議題身邊愈來愈多朋友都在討論,尤其是當初將小孩放洋的,畢業後這些小孩有很多人選擇留在國外就業,不回台灣。尤其是中小企業主也面臨二代滯留國外,不想接班的問題,面臨企業的永續生存問題,我們這些父母要出國看子女一趟總是舟車勞頓,愈來愈困難,因此看到旁邊友人子孫圍繞的熱鬧景象,難免唏噓,於是開始感慨早知如此,就不該將小孩送到國外念書的論調。
我們這一代的父母經歷了台灣經濟起飛,看見西方的崛起,大部分的家長當初會將小孩送出國的決定,起心動念無非是希望小孩受到更好的教育,開拓他們的視野,具有國際觀和雙語能力,現在他們做到了,我們應該高興才對,但卻私心地想留住他們,阻止他們的發展和冒險?
別把自己的憂慮,變成子女的壓力
說實在的,這不能怪這些年輕人,從小到國外求學的小孩,熟悉了西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他們同學人脈和生活圈都在國外,漸漸地和台灣的人脈少了連結,一旦畢業之後求職地點選擇性多,加上台灣這幾年薪資水準並不是很理想,這些小孩回台工作的意願低也是可以理解的。
雖然我們面臨逐漸老去的憂慮,總是希望兒女陪伴。但是做父母的倘若強求,可能只會造成親子關係緊張,增加子女壓力。或許我們可以有所期盼,但是卻不能沒有準備自己的獨立老去。
我們該學習注意力從放在子女身上重新再回到自己的身上,找回自己生活的目標,多運動,快樂去學習新事物,與好友相聚,將自己活好才是上上策。
少想子女一點,多想自己一點。多社交,做自己想要做的事,盡情地去旅行,把存了一輩子的錢開開心心地花掉,或是當個散財童子,多請子女和孫子們吃飯,當自己快樂了,就會像個發光體,子孫自然會願意聚集。
我的子女雖然不在身邊,但1年見個幾次面,全家旅遊1年1次已經相當滿足了。我們經常在通訊軟體上聊天、溝通或是視訊。他們說,「媽,趁我年輕讓我去闖一下天下,過幾年我還是會回台灣的。」我笑笑回答,「快去快回吧!」
是的,我衷心希望台灣愈來愈好,讓這些海外遊子愈來愈想回家。而我們父母也必須準備獨立地老去,接受黃昏的景置,日子一樣要過得多彩多姿的,把自己活好,不帶給子女煩惱,用快樂的能量吸引小孩回歸,這是我自己對自己的期許。
本文原刊登於《50+》網站,原文:【丁菱娟專欄】小孩留學後不回台,如何轉念?父母活得快樂才能吸引相聚
責任編輯:呂宇真
核稿編輯:陳宛欣
聊聊那些人和故事,療癒你我的心
50+ FiftyPlus
查看全部50+ FiftyPlus
作為「會照顧父母的最後一代,不寄望子女照顧的第一代」,未來的幸福,要靠自己有意識地規劃!
打破台灣社會討論「熟齡」的刻板印象,提供國內外真實案例在人生下半場、各種還不錯的「活法」---讓我們一起務實但不無趣地奔向未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