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恍神,搬家後好像變了一個人...」專家告訴你:為什麼「說再見」對孩子很重要?

沒有好好說再見的孩子

評估快結束了,來評估的大華除了有點緊張之外,實在找不出特別的問題。

我忍不住問大華的媽媽:「小朋友各方面發展都非常不錯耶!請問媽媽帶他來評估,是不是只是想要確認發展狀況?」

媽媽搖搖頭:「老師我帶他來評估,最主要是因為他最近好像變了一個人。」
「變了一個人?」我問。
「對,」媽媽繼續說「最常被老師抱怨上課的時候會恍神,老師交代的事情也要不斷的提醒才會完成,他以前都不會這樣耶!

我點了點頭表示附和,因為以大華剛剛評估中注意力的表現,在學校學習應該是沒問題的。我進一步地問:「他這樣的狀況維持多久了呢?」

「從剛轉學進來就這樣了。」媽媽回答。

我在心裡面哦了一下,想說找到答案了,正準備跟大華媽媽討論轉學對孩子的影響,沒想到媽媽似乎知道我要說什麼地回應著:「可是老師,很奇怪喔!我本來以為是因為轉學的影響,沒有適應新學校的生活。但他也都上學4個月了,還是一樣,」

媽媽停頓了一下繼續說:「而且剛上新學校,老師說他一下子就融入班上,也已經交到幾個好朋友了……」

我接著問:「舊學校那邊呢?」

媽媽似乎沒有料到我會問到舊學校,愣了一下。我只好把問題再延伸:「小朋友是因為什麼原因轉學的?媽媽有沒有跟他溝通或做什麼處理?」

「轉學的原因只是因為爸爸工作的關係,至於溝通…,處理…?」媽媽很疑惑地說:「只有跟他說要爸爸要換工作了,所以我們也要換到新學校。」

「舊學校那邊因為流感的關係停課,我們剛好在那段時間決定要轉學,就…就這樣換的新學校…。」媽媽很努力的回想著當時的狀況,不過聽起來小朋友在轉學的過程中,似乎缺了一個重要的流程:「說再見」

說再見的必要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會與許多人、物品、甚至是事情,形成關係。比如我與我的好朋友、或者這是我該完成的事等等。當形成關係後,接下來可能要面對的,就是關係的結束。不管你面對的結束,是因為死亡帶來的離別,或是搬家與過去的生活圈暫別等等,也不管關係結束帶來的情緒為何,最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確認這段關係的「終止」或「結束」,而說再見,往往就是我們確認結束的方式

在近期的一篇研究中發現,如果我們覺得事情沒有「結束」,會對我們接下來的決定以及情緒有所影響。包括出現較多地負向情緒、較多遺憾,以及較難轉換至新生活。而上述情況的出現,就是因為沒有「結束」帶來的不確定感。換句話說,如果在事件結束時有「完結」的感覺的話,會對我們的情緒,以及後續的決定,起到正向的作用。

此外,除了遺憾之外,沒有完結,也會讓我們更容易回想起這些「未竟之事」(unfinished business)。心理學家蔡格尼克曾經設計實驗,讓受試者在完成一些指配任務的時候,故意在還沒有完成的時候打斷他們,或讓他們完成到滿意為止。而在接下來的回想階段發現:「比起完成的事,我們會比較記得未完成、或被打斷的工作」,而如是的心理狀態即稱為蔡格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可想而知,在不斷的回想起這些「未竟之事」的干擾下,無疑會增加我們的壓力,讓我們沒辦法專心地處理現在手頭上的任務。

如何說再見

明確地說明原因
許多家長怕孩子說再見,或結束一些關係後會難過,就採取迂迴的方式,想說過了一段時間等他們「自然忘記」,但與其不說清楚留下許多不確定感,倒不如好好的與孩子說,讓他們在確定之後,更容易轉換到新的關係或環境中。此外,也有家長認為只要注意孩子在新環境適應的狀況就好了,就忽略孩子與舊環境關係的處理,事實上,兩者都很重要喔!

與孩子討論想保留的回憶
說再見對孩子而言,某部分等於與要與關係裡美好的部分告別,這會讓他們產生失落、或害怕失去的焦慮情緒等。協助他們「保留回憶」,會對他們的情緒調節有所幫助呦!拍照、將回憶寫下來、甚至與他們討論等等,都是十分有用的小技巧。我曾經有一個小朋友,非常焦慮要搬家這件事,因為他很擔心他的「小天地」會因為搬家消失,與小朋友討論後,由於孩子十分會畫畫,我就請他把他的小天地畫下來,除了小朋友焦慮情緒下降許多,搬完家後,媽媽跟我說小朋友仍然時常拿出他自己繪本看自己當時的小天地呢!

利用建立儀式的方式說再見
由於要與過去的關係告別,某一部份正說明要迎接接下來的新環境,或建立新的關係。不確定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也是關係結束時孩子較容易焦慮的原因。而「固定,且重複性高」的儀式行為,正可以減低這種不確定帶來的焦慮感。

儀式行為的選擇則可與孩子一起討論。與即將準備告別的好友一起準備時光膠囊、與家人一起製作,可以懷念已經去世小狗的小窩等等,就是儀式行為的例子。

同理孩子說完再見後的情緒
說完再見後,每位孩子出現的情緒可能都不太一樣,有可能是失落、難過、或焦慮等情緒。讓孩子知道這些情緒我們感受到了,而且這些情緒反應都非常正常,並告訴他們:「不管如何,爸爸媽媽都會在旁邊保護你,陪伴你。」

小華媽媽也在聽完後恍然大悟地說:「難怪他常常跟我說他好想回去OO幼兒園、好想回去找OOO等等的話。」

「沒錯!」我回應,「而且小朋友的發展都十分不錯!媽媽只要跟他聊聊,然後找個機會讓他好好的說再見呦!」

轉載自: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 童童老師,原文:沒有好好說再見的孩子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筱庭


健康特搜簿

健康特搜簿

查看全部

合作專家群

這是一個醫療健康新知的特搜園地,若您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到我們特搜簿,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sharon_chen@bwnet.com.tw)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