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性消費」讓你真的快樂嗎?公關教母丁菱娟中年才懂的「花錢智慧」:錢花在「這地方」快樂最持久
防疫期間,大家都宅在家裡,無形中消費減少了,好像日子也過得去,只是心理層面上不被滿足而已。因此現在所謂報復性的消費,不過是想彌補心理感覺的不足而已。
所以人是要花錢的,經濟是要流動的,心理才會健康。
中年人消費戰場在哪?與家人相聚、寶貴體驗
然而中年以後的人花錢最多的部分不再是與購物相關,反而是能留下紀念的、能體驗生活的。像是旅遊、上課、運動、看表演等,願意選擇花費多一點去換取舒服的享受;另外與家人相聚的花費,絕不會省,因為知道人生苦短,家人和朋友的相聚才是最可貴,這可能是中年世代最想花錢的地方,對於購物反倒是冷靜多了,或許是對物質生活返璞歸真的一種回應。
物欲追求3階段 中年後才懂哪種快樂最持久
以我自己於物質追求的觀察,從小到大,大概可以分成3個階段:第1階段是渴望滿足期。因為想要和渴望得到,就會努力賺錢來購買,變成努力工作的動力。第2階段是自我證明期。能力逐漸增加,物質欲望也提高,轉變成想買名牌或高品質的產品,來證明自己付得起。到了第3階段返樸歸真期,該有的滿足大概都嘗試過了,會比較理性的購買自己需要的,對自己有價值的,不再衝動。
在第1階段通常是青少年和剛出社會時期,對世界充滿了好奇,開始對物質有些想像空間,加上同儕的壓力或崇拜,對於物質開始有憧憬和存在感,尤其可以讓同學和朋友羡慕的東西,就會有很大的滿足感,那時對物質是一種欲求不滿的狀態。
第2個階段是在自己有經濟獨立的能力以後,隨著能力增加,賺的錢增加,有能力買到渴望的東西就足以證明自己的能力,會有一種無比的成就感。我自省這段期間購物是很盲目,由於當時工作太忙,只要有時間逛街就覺得一定要有所斬獲,因為怕浪費時間,就不想空手而歸。而且隨著自己經濟能力增加之後,價錢愈買愈高,只為了證明自己可以負擔。
但其實很多物品帶回家後就束之高閣,不是真正需要,才會發生重複購買同樣的東西而不自覺,那段時間會產生亂買、多買以及不知為何而買的現象,購物在那段期間只是在紓壓和發洩而已。
喜歡不一定要擁有 看價格更要看價值
到中年之後,對物質的嚮往好像比較冷靜些,算是到了第3階段,物質已無法滿足我任何成就感,了解物質最大的價值是你要使用它,珍惜它而且讓你產生愉悅感,物質和你之間發生了連結。
可能是因為看多了,也曾經擁有過了,所以有了「見山又是山,見海又是海」的另一番領悟。現在對物質的心態是會看價格但更看價值,若是符合我的預期,價格就比較不是問題。
現在我會反思「我到底需要什麼」。這樣的自我對話、沉澱後,愈來愈確認什麼適合我。發現不盲從、不衝動,可以拒絕誘惑,是一種對自己更篤定的遊刃有餘,這種感覺真好。
現在看到喜歡的東西就算會有Wow的驚喜,也不會有一定要擁有的衝動,站著櫥窗欣賞就覺得挺快樂的。心想它不見得要擺在我家,拍個照紀念一下,內心OS「你曾經讓我心動」就夠了,這種灑脫感連自己都會微笑。
物質,是考驗人心的媒介,能夠有一天我們不會受到它的控制,知道有能力擁有它,但是不見得需要擁有它,真是美好的感覺。人生,能夠控制物欲,才有機會掌握人生,心境不會被打擾,才能活得自在。
本文原刊登於《50+》網站,原文:丁菱娟專欄|中年人的花錢智慧:體驗與回憶無價!
責任編輯:呂宇真
核稿編輯:林筱庭
50+ FiftyPlus
查看全部50+ FiftyPlus
作為「會照顧父母的最後一代,不寄望子女照顧的第一代」,未來的幸福,要靠自己有意識地規劃!
打破台灣社會討論「熟齡」的刻板印象,提供國內外真實案例在人生下半場、各種還不錯的「活法」---讓我們一起務實但不無趣地奔向未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