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眠藥只是可以把你敲暈的棍子!」精神科醫師的真心話:數百萬台灣人每天都在敲暈自己...究竟失眠是不是一種病?
「醫師啊!我睡不著,需要2顆使XX斯,一顆優XX,白天再開2顆安XX,我只是來拿藥的。」
「可是小姐啊!妳第一次來這就醫,我對你根本不認識,這邊是診所,是來看病的,妳又不是去菜市場買菜。」
「醫師啊、我這樣吃藥已經很久了,我很趕,可以照著開就好嗎?」
「可是小姐啊!您今年才23歲,安眠藥就吃這麼多顆。請問您吃這些藥幾年了?」「4年!?那就要這樣吃一輩子嗎?」
這樣的病人幾乎每個月都會遇到,我不在乎他們會因為被耽擱幾分鐘而不爽,至少得要問一些基本的症狀,不要說連病人想自殺、想殺人都不知道就開藥。對於藥物的問題也要順便嘮叨幾句,像是類似夢遊的行為可能導致的危險,寧可病人發火當下掉頭離去,也不要淪落為「賣藥的」。好加在的是,印象中還沒有人因為這樣就掉頭退掛的,畢竟病人都特意過來了,白走這一趟更不划算。
其實要先問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失眠是一種病嗎?」
根據研究顯示,在1,517個失眠的病人中,原發性失眠(意味找不到導致失眠的精神或其他身體疾病)有45位,佔了只有12%。憂鬱症占最多有50%,焦慮性疾患有48%,因為健康問題造成失眠的有43%。你可以發現憂鬱、焦慮、健康問題加起來有快150%!?這研究是不是做錯了?不,這是因為一個人可以同時有「憂鬱+焦慮」,或「焦慮+健康問題」。
這些數據跟我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很吻合,門診中大概有75%因失眠來就醫的患者都可以找到憂鬱或焦慮性疾患的診斷;很多有健康問題的失眠病人,像癌症或洗腎病人,雖然健康有問題,但通常也會有憂鬱或焦慮;唯一跟研究不同的是我診斷焦慮症的比率遠比憂鬱症高。
倒不是因為我比較厲害,而是焦慮性疾患此一大類疾病,包括廣泛性焦慮症、社交焦慮症、恐慌症、強迫症等等,在這20年之中才得到比較高的重視。尤其是廣泛性焦慮症跟社交焦慮症,在診斷的標準上尚有一些問題,往往看到的是焦慮之後的憂鬱,而不是焦慮症本身。非精神科的醫師,這幾年來才慢慢學會診斷焦慮性疾患,因為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在之前醫學院跟醫院的養成訓練的時候,廣泛性焦慮症跟社交焦慮症的觀念才剛慢慢成形,治療方式也在摸索中。
當沒有疾病的診斷能力,也就只能頭痛醫頭,失眠就開安眠藥,而且門診病人一多,開立安眠藥就是慣性的反應。藥物依賴?延誤治療?他們也不是故意的,好好診斷造成失眠的病因除了知識跟訓練之外,看診是需要花非常多時間的,在動輒超過50人的門診來說是幾近不可能。
原發性失眠只占12%,這意味著「失眠絕大多數並不是一個疾病,而是焦慮症或憂鬱症其中的一個症狀,或者是因身體上問題造成的結果。」舉廣泛性焦慮症來說,病人往往只會抱怨自己失眠,卻把其他症狀看成是其他生理疾病造成,像是心悸、記憶力不好、肌肉緊繃。甚者,他們已經習慣了過度的焦慮、緊張,緊繃煩躁,還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跟他們一樣緊繃著過活。
那安眠藥會治療焦慮症或憂鬱症?會解決身體疾病帶來的問題嗎?
所有的安眠藥都遵循同樣的藥學設計原則:
1.快速吸收:讓病人盡快入睡,所以要盡量空腹吃藥,避免效果打折扣。
2.可以在6-8小時內被代謝:這樣醒來才不會依然想睡,影響工作跟生活。
在這種情況之下,加上其藥理機制,安眠藥於焦慮、憂鬱等精神疾病,其實並沒有任何的治療效果,所以:「安眠藥只是一根,化學藥品製成、可以精巧把你敲暈的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