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是我至今珍惜的幸福滋味!」她長大後發送免費食物,背後藏著關於「一顆糖」的童年催淚故事
分享時,食物最好吃
「明天我會準備早餐,想吃的人,早點來!」畢嘉士志工莊立芬興致一來,便會對著隊上夥伴這樣預告。誇她慷慨大方,莊立芬倒是不好意思了起來:「別人是買來請大家吃,我比較小氣,我都自己做。」
笑自己小氣,其實是因為莊立芬小時候窮怕了。小學一畢業,她就跟著姊姊去紡織廠上班,「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好可憐喔,吃住都在工廠,年紀小又不認識路,連公車都不會坐,放假不敢一個人回家,姊姊加班,我就一個人窩在宿舍哭。」
經濟起飛的年代,台灣許多小工廠實施兩班制,讓機器24小時運轉。人比機器好一點,一天上工12小時,莊立芬和姊姊把賺的錢全部拿回家,貼補家用,讓上面兩個哥哥,下面三個弟妹繼續升學。問她會不會覺得委屈?莊立芬淡淡地說:「想開了,就沒事。」
她安慰自己,「想到以前沒得吃,現在生活多幸福。」小時候,錢,是莊立芬家最不常出現的東西。「過年了,別人家有錢包餃子,我們家沒錢包餃子,我娘會把小孩通通趕回家,關門關窗,她怕我們會看人家吃,她會覺得很丟臉。」
家裡的眷糧(軍眷配給)吃完了,「我娘愛面子,她會趁天未亮,去市場撿人家不要的葉菜,回程路上有一家豆腐店,不要的豆腐渣,本省人是拿去餵豬,我娘會捧一些回來,葉菜燒豆腐渣就是一餐。」小孩貪吃,窮人家孩子,盼很久才吃得到一顆糖,「常常是求了老半天,我娘才會狠下心拿出一毛錢,」一毛錢,60年前能買一顆大糖豆,莊立芬笑著說:「買回家,我娘放在大牙一咬,7個小孩老早站在面前等。」手足同吃一顆糖,莊立芬嚐到貧窮的滋味,那也是她至今一直珍惜的幸福滋味。
一起吃,最好吃。或許就是這個原因,莊立芬喜歡做點心請志工隊的朋友吃。做過生煎包、花捲、小麵包,她自己並不愛麵食,喜歡的是玩麵粉和請客,「把麵粉揉成團,發起來、膨起來那種感覺,很開心,做好了,給大家分享,大家也很開心。」
莊立芬不記食譜,烘焙時全憑感覺。做點心的手藝是從畢嘉士開辦的烘焙課學來的,有了基本概念,她開始變花樣,比如做了小餐包,她就再炒一點雞肉、小黃瓜夾在餐包裡;生煎包,別人內餡包豬肉和高麗菜,她換成切碎的綠豆芽,咬起來更清脆。做好了,她自己不吃,全往樂林居送,「講白一點,我這個人比較愛現,那裡人多,看大家吃相很香,我不吃也快樂。」莊立芬眼眶溢滿笑意,一邊說。
好手藝的名聲後來漸漸傳開,莊立芬從沒想過,有一天會成為老師開班授課,教中心的其他長輩做古早味點心。除了在畢嘉士做志工,偶爾客串當老師,莊立芬還參加許多課程,不斷學習新事物,「像是打太鼓、學年輕人跳機械舞......」莊立芬說,年輕時沒有機會學,現在再不學,以後就沒機會了,「要趁還有體力,趕快體驗一下。」
婚前,當童工賺錢養家;婚後,做全職母親全年無休,來到70歲數的莊立芬,如今卸下一身責任,她學著愛自己、做自己,在能選擇的每一天活出樂齡人生。
■ 支持畢嘉士有盼望的老年 https://reurl.cc/Y6j89o
責任編輯:呂宇真
核稿編輯:林筱庭
名稱取自於「屏東基督教醫院」創辦人之一、曾來台行醫30年的挪威籍醫師畢嘉士。希望繼承他「永不放棄」的信念與解決問題的決心,盡其所能去看顧每一個生命的尊嚴。除了在屏東偏鄉開展多項長期照顧服務,包含日照服務、居家照顧服務、到宅沐浴車、長輩臨時住宿等,亦在非洲馬拉威從事教育及社區發展工作。 官網:https://bjorgaas.org.tw/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bjorgaas.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