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管寒流了,先搞清楚「體感溫度」!台灣最常見的溫度是...台大化工博士告訴你:毛衣、發熱衣、羽絨衣這樣搭才對

依照體感溫度,毛衣、發熱衣、羽絨衣這樣搭才對。

謝玠揚的長化短說謝玠揚的長化短說 撰文者: 謝玠揚2021-02-08

體感溫度到底是什麼?我要看它還是看氣溫穿衣服?

最近這週陽光重新露臉,路上甚至有人開始穿短褲短袖了!
回想去年底一波接一波寒流的濕冷天氣,真是天差地遠啊~~
「謝博!這是極端氣候!地球要毀滅了!!!」

嗯,極端氣候、溫室效應與環保,是很重要的課題,大家都該身體力行救地球。但是年底年頭我們覺得溫度差異那麼「巨大」,是有其他原因的。不管是冬天寒流來襲,或是沒有午後雷陣雨降溫的夏天,氣象主播總是不斷提到體感溫度:「氣溫最低10度,體感溫度更可低達5度…」、「豔陽高照加上對流層穩定無風,體感溫度上看42度!」

大家會不會覺得,幾度就幾度,為什麼還要特別說感覺像多少度呢?體感溫度怎麼算的?怎麼跟我的感覺都不大一樣呢?

氣象預報對生活的影響

先來盤點一下每天氣像預報最的基本資訊:氣溫、降雨狀況。氣溫告訴我們出門時該怎麼穿衣服,而降雨狀況告訴我們要不要帶雨傘。一整天的降雨狀況會時間變化,所以衍伸出了每小時降雨機率:如果上下班時間;至於穿多穿少,要不要帶外套,很多時候「氣溫」並不是那麼好用。

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明明氣象預報氣溫一樣,可是冷熱的感覺卻差非常多!這是因為除了氣溫之外,影響我們對冷/熱的感覺,還有其他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一個是空氣中的濕度,另一個就是有沒有風。

濕度跟風對溫度的影響

人體散熱,主要靠的是汗水的蒸發。像是夏天如果濕度高,水分蒸發會比較慢,導致不容易散熱,就會讓人實際感受上比氣溫還來的更「熱」。風的影響是加速水份蒸發。「寒風刺骨」就是因為冬天一吹風,讓水分蒸發更快帶走更多熱,讓我們覺得更冷。夏天也是一樣:風加速汗水的蒸發帶走熱量,所以會覺得沒有那麼的熱。

體感溫度

現在可以來聊聊體感溫度了。為了量化風、濕度對冷熱感覺的影響,所以發展出「體感溫度」一套公式,讓大眾可以更加準確的做好穿著準備,中央氣象局體感溫度公式如下:

體感溫度公式。


中央氣象局是引用R. G. Steadman在1984年發表的 A universal scale of apparent temperature 研究中的公式。看起來好像很複雜?其實當中的公式主要就是把濕度、風速納入考量。

如果看體感溫度甚麼溫度下會最舒適呢?

有一點要特別說明:人的感受是很難量化的,體感溫度為了寫成公式,其實做了一些簡化跟假設的。舉個例子:夏天的風要是高過37度,吹在身上就不見得有涼爽的感覺了,甚至會覺得更熱;就公式看來濕度對體感溫度影響不大,但在台灣的冬天,濕度高時多半都是下雨、有霧的天氣,會覺得覺得「濕冷」。那是因為跟空氣相比,液態的水比熱高、導熱也比較快。當因為下雨、起霧,水份附著在身體、衣服上時,帶走的熱量遠比空氣來多的多,就覺得濕冷了。這兩個例子都是體溫度會「失靈」的地方。

其實每個人感受都不大一樣,所以體感溫度跟個人感受到的舒適度,不見得完全一模一樣。若想要準確的知道舒適度,可以參考中央氣象局的天氣報告,能較客觀的指出目前氣溫的舒適程度。一般說來,18~25度,晴朗有風、濕度不高的天氣,是人體覺得最舒適的。

寒流來襲冷颼颼,依照體感溫度衣服該怎麼穿呢?

有時候寒流來又濕又冷,衣服真的不知道會該怎麼穿,穿少又怕會著涼,穿多又怕太笨重,以下幾個穿衣方向也給大家參考,也可依照個人習慣調整。

體感溫度介於16到20度:在這樣的溫度下若是日夜溫差不大,可穿著長袖上衣加外套,並另可再帶一件薄外套依個人狀況調整穿著,輕鬆達到禦寒作用。

體感溫度介於11到15度:體感溫度偏低的狀況下,除了長袖上衣也可搭配毛衣或是毛料背心等,減少身體溫度流失機會,若有室內外的移動考量,準備一件厚外套搭配圍巾等方便穿脫的衣物,用洋蔥式的穿衣法也是很聰明的選擇。

體感溫度介於5到10度:若有類似的霸王級寒流來襲,內層可穿發熱衣保持身體核心溫度,並搭配厚的棉質料長袖加強禦寒作用,而由於台灣體感溫度低的狀況下,大多都是受濕氣及風速影響,外層可穿有防風作用或是羽絨質料的大衣,減少因濕氣或是因為風帶走熱量的機會,當然圍巾或是手套等禦寒物品也一定要帶上。

說了這麼多,其實體感溫度就是提供一個客觀的數值,幫助我們判斷實際冷熱感受,決定怎麼穿衣服,讓自己最舒服。而讓自己有充分的穿衣選擇去應對不同氣候,不也是個為自己增添新衣服的好理由嗎?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呂宇真

作者簡介_謝玠揚 博士

謝玠揚,台大化工博士,在30歲那年創辦醫美保養品牌Neogence霓凈思。近年來成功打入東南亞及歐美數十國市場,努力為台灣品牌走上國際。

「謝玠揚的長化短說」專欄文章列表



【新書推薦】

謝玠揚的長化短說:化工博士教你一定要知道的餐桌、美容保養、居家清潔的58個化學常識

作者: 謝玠揚  
出版日期:2017/08/01

化學是一門很重要的基礎學科,於日常生活也有不少應用,所有需要購買「含化學成分」產品的讀者,身為明智的消費者,請務必記得,懂得越多,在閱讀關於科學、健康、食品的報導時,擁有良好的化學常識可以減少受誤導的機會,而不會再被似是而非的恐嚇行銷所欺瞞了。


謝玠揚的長化短說

謝玠揚的長化短說

查看全部

謝玠揚

謝玠揚,台大化工博士,在30歲那年創辦醫美保養品牌Neogence霓凈思。近年來成功打入東南亞及歐美數十國市場,努力為台灣品牌走上國際。

化學物質無所不在,食鹽含氯、牙膏有氟、就連血液裡也有鐵。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沒有化學成分」的物質,所以每次看到聲稱「純天然不含化學物質」的廣告,都只能搖頭苦笑。與其被美麗的行銷話術蒙蔽,希望大家更了解生活中會遇到的化學常識,才能安心消費,享受健康美麗的生活。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