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為何不再是老人病?喝咖啡會加重?鈣質吃越多越好?醫師破解骨質疏鬆7迷思
成大醫院骨科部小兒骨科主任林啟禎,教民眾保養骨頭的正確觀念。
只有老人要擔心「骨質疏鬆」嗎? 其實這疾病正在年輕化! 過去多半以為骨鬆是老年人專病,因人體在老化後,不僅骨質再生能力降低,對鈣質的吸收能力也會大減。然而,近年骨鬆已有逐漸年輕化趨勢,因骨頭密度不足導致骨折的年輕患者越來越多,並不只有老年人須特別小心,年輕人也必須警覺。
成大醫院骨科部小兒骨科主任林啟禎,是骨科醫學會理事長。我們特地邀請他來替我們解答,這些從年輕人到老年人都必須重視的骨科迷思,以下為口述紀要:
不只老化會提高骨質疏鬆風險,若小時候缺少運動,會因肌肉強度不足、韌帶鬆弛,連帶降低骨頭密度,就像是「肉雞」一樣,敏捷度不夠,耐力也不好。
除了肉雞症候群之外,台灣同時還存在著「阿信症候群」。在台灣,做家事的族群一般來說還是以女性為主,有些女性會以為在家裡走來走去做家事,代表有活動,對身體來說應該是健康的,但實際上這種叫做勞動,並非運動。這種勞動因為沒有針對活動做完整的準備,例如在運動時會做的暖身和收操,以及整體的規畫,所以其實是傷身的,同時也會連帶影響到骨頭的健康度。
骨頭的健康度不只反映生活方式,也可以從中看出身體狀況。好比說,洗腎患者的骨質密度一定較一般人來得低,就是因為肝、腎、甲狀腺和副甲狀腺不健康,都會影響維他命D和鈣質吸收,而這兩種正是維持骨頭健康的重要營養素。換句話說,若這些器官出現問題,骨頭自然也不會強健。
變矮、膝蓋痛是骨鬆徵兆
我們在診間看診的時候,會透過兩個方法,來判斷民眾是否有壓迫性骨折,進而判斷罹患骨質疏鬆的機率:一是讓民眾靠在牆壁上,頭有沒有辦法貼在牆壁上;另外一個方法是,如果身高降低了超過四公分,也可以判斷可能是骨質疏鬆導致的壓迫性骨折。
「疼痛」也可以做為骨質疏鬆的判斷指標。當身體出現膝蓋痛或是屁股痛的時候,許多人會以為是該部位受傷了,但實際上可能是骨質疏鬆的徵兆。因為當髖關節骨折時,不只屁股會出現疼痛感,還有可能出現「膝蓋轉移痛」。因此當出現膝蓋痛、屁股痛的時候,就要小心是否可能是骨質疏鬆所導致的骨折而引起。
當出現膝蓋痛的時候,另一個可能是關節炎,一般民眾該如何分辨是關節炎,還是髖關節骨折所引起的轉移痛呢?在臨床上可觀察「紅、腫、熱、痛」四大症狀,一般來說如果有以上四大症狀,就可初判應該是發炎,如果只有痛的症狀而已,可能就是轉移痛。
如果出現骨質疏鬆徵兆,民眾可進一步透過儀器檢測骨密度,但要注意的是,很多診所所使用的檢測儀器,是透過「超音波」來檢測骨密度,但實際上超音波檢測的誤差較大,目前醫學上比較準確的檢測,是電腦斷層掃描(CT)及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查(DEXA)。
多做特定運動是錯誤觀念
現在網路資訊豐富,許多人一看到誰說什麼運動、飲食對骨質好,就一窩蜂去嘗試,這樣做是錯誤的方式,可能會讓你的身體受傷、狀況更糟!原因在於,每個人所適合的運動並不一樣,包括軟骨、肌肉、軟組織等,都會影響骨頭的表現。不少民眾聽聞阻力運動對骨頭很好,但其實對軟骨是會有傷害的,做下去之後,對骨頭整體來說,依然存在傷害的可能性。
飲食也是一樣的道理,並非聽聞特定食物有幫助就該拚命攝取。人體一天所需的鈣質大約在一千至一千二百毫克,若只因為聽說小魚乾、深綠色蔬菜鈣質含量很高,就每天補充,卻沒有考慮到每天所攝取的飲食中,已經有一定的鈣質量了,超標的結果就會造成腎結石和膽結石等問題。
至於如何幫忙促進鈣質的吸收,一般民眾可能聽過,補鈣的同時,也要補充足夠的維他命D,才能讓鈣質的吸收更有效率,不過實際上並不只需要維他命D,維他命C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另外,關於喝咖啡可能會提高骨質疏鬆風險的討論,其實相關研究很多,有支持此說法的,也有反對此說法,因此醫學界目前針對這個議題還沒有共識。一般來說希望不要過度攝取咖啡,但研究目前也沒有辦法告訴我們何謂過度,所以我認為,只要喝了咖啡後,身體沒有出現不適,例如說不會造成失眠或是心悸,基本上不需要太擔心。
值班醫師 林啟禎
學歷:成功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台灣大學醫學系
經歷:台大醫院骨科兼任主治醫師、成大醫院骨科部主任現職:成大醫院骨科部小兒骨科主任、成大醫學院教授
林啟禎「保骨」Tips
1.求慢求久不求快:銀髮族的運動要領是求慢求久但不求快,在有氧呼吸之下就不會產生過多的乳酸,造成身體的僵硬痠痛甚至受傷;而有氧運動也有利於軟骨的修補與維持。
2.強骨之前先強肌:退化的骨質常是肌力萎縮的結果,因此利用阻力運動可以加強肌肉的力量與骨頭的強度,避免骨質疏鬆的產生。
3.「防跌」重於「保密」:健康管理的第一要領是保密防跌(保持骨質密度與防止跌倒),其中防跌又重於保密,其秘訣包括加強感覺統合、平衡感與穩定度的訓練。
責任編輯:呂宇真
核稿編輯:林筱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