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動、吃不下...精神科醫師:你以為的老化,其實是「憂鬱症」!長輩出現「這3種狀況」要小心

撰文者: 黃偉俐 醫師2021-03-26

老年憂鬱症與肌少症 – 日益普遍的老年問題

76歲女性病人,先生陪同前來就診

「醫師,我這兩年來都吃不下東西,已經瘦了十幾公斤,心情一直好不起來,這是甚麼問題啊?」

一般來說,像這類病人會跑來精神科求診,大概該看的醫師像心臟科、腸胃科、新陳代謝科都看過了,甚麼抽血、內視鏡,甚至電腦斷層也都做光了。這個病人也是這樣,其實她是蠻典型的重度憂鬱症,同時合併有廣泛性焦慮症的病人,當下就開了抗憂鬱的藥物給她。一個月後,

「醫師啊!我現在可以吃東西了,體重也沒有再往下掉,但是走路會無力,怎麼回事?」

「請問你平常有在運動嗎?」

「醫師你不要開玩笑了,東西吃不下去,哪有體力運動,這兩年連出門都不想要。」

「可是越沒動越沒力氣喔!妳這兩年下來肌肉應該也流失了不少,該多補充點蛋白質,慢慢增加活動。」

很以前在醫院工作的時候,曾經遇到一個80歲的老太太,每隔幾個月就因嚴重的便秘來住院,需要動用鋼管把大便挖出來,很荒謬嗎?那時被照會去看這個病人,發現她平常幾乎都臥床,生活都需要家人照顧,根本沒有任何活動,難怪排便有問題。幫她做檢查的時候,發現神經肌肉學的檢查並沒有異常,之前也沒有中風、脊椎、神經方面的問題。問了家屬後發現,她就是常常心情不好,越來越不動,到最後幾乎無時無刻都躺在床上。

隨著人口的老化,這一類因為憂鬱症沒有被發現跟治療,最後變成坐輪椅,甚至整天躺床、失能的病人有增無減。反正不能走就坐輪椅,不能坐就躺床,也檢查不出個所以然。看精神科?又不是神經病,就是老了嘛!平時請外勞照顧,身體出問體再住院就好,反正健保很便宜。

老年人的憂鬱症很容易被忽視

1.老年人相對年輕人比較不會強烈的表達情緒
他們會說心情不好,但不會說自己心情很低落,很憂鬱。往往老年人不會說自己可能得到憂鬱症,單單抱怨心情不好,很容易被家人忽略。家人聽久了會覺得只是掛在嘴上說說,希望得到注意,不會警覺其實老人家已經得到憂鬱症。

2.老年人缺乏對憂鬱症的認識
對於現在65歲以上的老人族群,尤其平常對新知不太吸收,不太上網的,其實並不知道憂鬱症是甚麼。就像更早之前的美國,對於憂鬱症的了解跟接受度也不是很好,跟歐洲還有一段距離,講憂鬱症得不到重視,往往只有被嘲笑想太多、不知足。

3.晚輩無法面對跟處理老年人的憂鬱症
主要跟老年人不認識憂鬱症,認為只有「神經病」才去看精神科有關,所以說服他們去看精神科往往吃力又討罵。別科的醫師往往也有類似的困難,照說找不到原因的食慾不好、體重大幅下降,憂鬱症是必然考慮的診斷,但是轉介老人家看精神科?有些醫師真的就算了!

老年人長期的憂鬱會導致「肌少症」

肌少症是指行走緩慢無力,或握力下降的情形,甚至肌肉質量明顯減少。診斷流程是將65歲以上,有行走緩慢的長者,在排除其他可能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之後,需進一步進行握力和肌肉量的測量。

國際肌少症的定義為:「隨年紀而流失的肌肉質量和功能下降,是一複雜的綜合症,可能是指肌肉減少或者同時合併脂肪質量上升。肌少症由多重的致病因素造成,包括內分泌功能改變,慢性疾病,發炎,胰島素抗性,和營養缺乏。」

老年人憂鬱症未接受治療者,經常有慢性的飲食障礙、體重大幅下降、活動大幅減少,之後都很可能就會出現肌少症。憂鬱症的飲食障礙也容易造成老年人營養素的不足,進一步造成肌肉流失,惡化活動力跟認知功能。所以當老年人出現進食減少,活動量降低,卻找不到原因時,請注意他們的情緒是否低落,即時的治療憂鬱症跟避免肌少症的發生。一旦發生肌少症,精神科醫師也要留意,必要時請營養師跟復健師幫忙。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呂宇真

作者簡介_黃偉俐 醫師

現任偉俐民生身心診所資深主任、黃偉俐身心科診所院長;經歷:臺大醫院精神部總住院醫師、臺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重度憂鬱症協會教育推廣委員、輔仁大學醫學系臨床老師、跨國大藥廠醫藥學術總監、新店耕莘醫院主任醫師

黃偉俐醫師粉絲團
偉俐民生身心診所
黃偉俐身心科診所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