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開放居家快篩》20分鐘就知道有無染疫...「快篩」厲害在哪?醫事檢驗師一次解析「快篩vs.核酸檢測」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於近日表示,為擴大篩檢量能,政府正研擬鼓勵廠商進口居家快篩劑,讓民眾在家也可以自己快篩。居家篩檢的做法已被國外許多政府採納,包括英國提供民眾快篩包;德國則提供免費快篩工具給學生;新加坡民眾則能在藥局買到檢測病毒的工具。
專家則指出,居家篩檢需在有配套措施的情況下才適合實施,因快篩過程若採檢不當,會影響結果,另外也可能出現偽陰性及偽陽性的結果,一般民眾要如何正確判讀成為一大問題。
隨著台灣疫情升溫,許多民眾擔憂自己可能染疫,前往快篩,半小時內就可以知道自己是否染疫。但快篩陰性者可不要高興的太早,有可能是病毒量太低檢驗不到,也就是偽陰性;而快篩陽性者則必須進一步等到PCR檢測結果出來,才能確認是否染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多次重申,快篩陰性者不代表未染疫,還是得落實防疫。
新冠病毒的三種檢驗方式 應用時機各不同
目前針對新冠病毒(SARS-CoV2)的檢驗方法有三種,抗原快篩、PCR核酸檢測、抗體檢測。全球實驗室診斷目前都是以PCR核酸檢測為主。郭綜合醫院檢驗醫學部醫事檢驗師葉駿達分享三種檢驗方式的不同。
抗原檢測(快篩)
目前各大篩檢站所使用的即為抗原快篩,能在十~二十分鐘內,檢測從呼吸道中採集的檢體是否含有病毒的抗原。
優點:檢驗時間短,快速獲得結果。
缺點:準確率較PCR檢測低,未發病者可能不容易被發現,容易有偽陽性、偽陰性產生。
PCR檢測(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簡稱 RT-PCR)
全球作為診斷的標準檢測,能檢測出檢體中是否含有病毒的遺傳物質。
優點:準確度高,病毒量低也可檢驗出。
缺點:耗時、成本較高,且需要在生物安全第二級以上的實驗室,由專業設備及人員執行。
抗體檢測(快篩)
受病毒感染或注射疫苗後,大多數人能產生抗體,因此藉由檢測血清中是否含有病毒的抗體,來判定是否曾感染或注射疫苗,需在感染或疫苗注射後至少二至三週才能得到準確度高的結果。
優點:可找出曾經感染過或接受疫苗注射的人,以推測體內是否有抗體。
缺點:感染後期才能驗出,也可能會有偽陰性產生。
葉駿達補充,對所有感染源來說,「有抗體」和「有免疫力」是不同事情;部分疾病而言,有抗體不代表有免疫力(如C型肝炎抗體)。
抗原快篩快速找出感染者 抗體檢測後續調查盛行率
三種檢驗方式所應用的情形不同,抗原快篩可作為高風險地區,快速找出感染者的利器;PCR檢測則為判斷是否染疫的標準工具;抗體檢測通常不會作為是否染疫的診斷證明,而是用於後續瞭解病毒的盛行率。台大公衛曾經於2020年8月公布彰化萬人篩檢的結果,證明當時社區的陽性率僅萬分之八.三,且確診者均有抗體,可維持三至五個月。
熱區快篩找出確診者 但陰性不代表未染疫
台灣於5月14日起將快篩與PCR檢測合併運行,由快篩先將有症狀者篩選是否染疫,可快速將確診者隔離,避免擴大感染,但同時也可能會出現「沒染疫卻快篩陽性」、「有染疫卻快篩陰性」的情形。因此需要由PCR檢測來再次確認是否確診,PCR陽性後才會編列案號,成為案XXXX的案例。同時指揮中心也一再強調,快篩陰性不代表未染疫,若在疾病潛伏期病毒量不高,可能無法被驗出。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於5月28日的記者會中分析快篩的準確率,雙北地區在5月21日至26日中,經過快篩呈陽性者,再經由PCR檢測陽性的比例為七十三%至七十五%,而其他縣市比例落差極大,有零也有七十一%。若為其他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或有雙北地區活動史者,快篩確診率就高,代表篩檢的對象應慎選,若有相關接觸史、活動史來檢測,會比毫無關聯性就檢測的實際作用大。
資料來源:指揮中心記者會、疾管署
諮詢專家:郭綜合醫院檢驗醫學部醫事檢驗師葉駿達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原文:為何快篩後還要再PCR檢測? 一次認識三種檢測方式
責任編輯:呂宇真
核稿編輯:陳宛欣
健康醫療網
查看全部健康醫療網是以健康新聞、治療新知為主的全方位健康網站,致力於提供最專業、最即時、最樂活的多元化資訊。「健康部落格」邀請專業人士分享健康資訊,繼續提供更多更完善的健康資訊與服務,成為民眾健康資訊的首選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