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打疫苗、要求封城、小道消息滿天飛....如何避免無謂恐懼?知名公衛學家:先看看你是不是陷入「10大直覺偏誤」

「封城」是否為必要選項?逾30年疫情經驗的知名公衛學家:用直覺解決事情,往往誤入歧途!

健康特搜簿健康特搜簿 撰文者: 林長揚2021-06-09

1981年,​非洲莫三比克北部爆發一種怪病,​患者幾分鐘內會雙腿麻痺,​嚴重時還會失明。​當時有一位瑞典籍無國界醫師,​正在努力研究這到底是什麼病,​但當地市長預想了最壞情況,​希望「馬上做點什麼」。​最後市長下令軍方設置路障,​封鎖北方鄉村的交通。​

封鎖的隔天早上,​北部鄉村的婦女帶著孩子,​要到城裡市場賣東西,​但他們發現巴士沒開。​因此大約20名婦女與小孩走到海邊,​請漁民用漁船載他們進城。​

漁民讓他們坐進小小的漁船,​並開心能賺到外快。​但浪一來,漁船翻覆了,​婦女、小孩、漁民通通溺斃。​人們將屍體拖上岸邊時,那位瑞典醫師剛好路過現場,​因為他正要去疫區做研究。​他急忙要去急救,​但為時已晚。​

他問周遭的人:​「為什麼這些小孩和媽媽要坐那麼破的漁船?」​
旁人回答:​「因為區域封鎖,巴士沒開。」​
​​
這場悲劇改變了這位瑞典醫師,​他說:​「當時我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那種怪病,卻沒花半分鐘思考封路的後果。」​往後35年間,​他成為世界知名的公衛學者,​專門研究全世界各種健康相關數據,​扭轉眾人的迷思,​促使各國政府作出改變。​

這位醫師就是經典書籍《真確》的作者:​HansRosling​

人類過去以狩獵與採集維生,​沒時間思考太多,需要迅速避開危險。​因此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人腦有著各種根深蒂固的直覺。​但現代社會十分複雜,用直覺解決事情,​往往誤入歧途。​

因此HansRosling醫師把大眾常見的迷思,​歸納成十種直覺偏誤,​希望世人可以減少無謂的恐懼,​把精力放在有用的事情上。​上述的疫區封鎖故事,​就是所謂的「急迫性直覺偏誤」​。​

「再不做就沒機會了」的想法,​不僅封鎖道路,也封掉了頭腦。​

遠古時代,​人們很需要急迫性直覺,​看到草叢在動就要立即逃開;​現在我們依然需要,​例如有輛車向你衝過來,​你要馬上避開。​

但是現代社會的難題非常複雜&抽象(例如現在的疫情)​,急迫性直覺會帶來壓力,​讓分析難以進行,​導致我們貿然行動,​就可能造成悲劇。​

我們該怎麼避免急迫性直覺偏誤?​


HansRosling醫師提供了幾個方法:​

1.深呼吸並堅守數據:​我們要尋求更多時間和資訊,​分析跟事件相關且正確的數據,​再作出行動。​

2.當心鐵口直斷:​預測都是有不確定性的,​我們要思考各種預測的狀況,​而不是只想最壞或最好的情況,​並且要看看提供預測的人先前的準確度。​
​​
3.小心激進行動:​對於各種行動,我們都要問有什麼副作用、經過哪些檢驗。​逐步實施&成效評估雖然看起來不夠痛快,​但往往更有效。​

因此關於疫情相關措施,​例如封城(或說疫區封鎖),​該思考的重點不是封或不封,​而是這項措施是「出於急迫的決定」,​還是「經過通盤考量,並有配套措施的計劃」?​

面對嚴峻的疫情,​許多小道消息會引起群眾恐慌,​擾亂我們的思考,​例如最近的疫苗、封不封城的議題。​因此除了努力防疫之外,​我們更要培養求真習慣,​在收到任何訊息時要多思考,​避免陷入直覺偏誤,​更理性的面對這一波疫情。​

讓我們一起努力,成為理性求真的人!​

1.二分化偏誤

你知道全球多少人活在低所得國家嗎?而低所得國家中,又有多少女孩能讀完小學?

許多人都覺得世界就是「我們」跟「他們」,有錢的跟很窮的,這就是二分化偏誤,覺得事情只有好跟壞,中間有很大的鴻溝。

這容易造成對立與衝突,但實際上事情不是非黑即白,就像世界不是只有窮國&富國,只有9%的國家處於「低所得」。

解法:要扭轉二分化偏誤,我們要檢視數據的分佈情形,避免只看極端值,畢竟很多事情都是有重疊的。

1
2
單頁閱讀
健康特搜簿

健康特搜簿

查看全部

合作專家群

這是一個醫療健康新知的特搜園地,若您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到我們特搜簿,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sharon_chen@bwnet.com.tw)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