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每個抉擇,老了都要攤牌!一位日本年輕人給台灣人的啟示:「躺平族」該了解的6個殘酷現實
台灣社會也是存在不少讓某些年輕人產生「職場與社會不只沒有保護我們,還奪走我們的時間、金錢、餘裕」的現象。
編按:台灣社會也是存在不少讓某些年輕人產生「職場與社會不只沒有保護我們,還奪走我們的時間、金錢、餘裕」的現象,選擇繭居或隱居,辭去正職、用打零工的方式面對人生。和中國近年來流行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娃、不消費的「躺平族」相似,強調維持最低生存標準,拒絕成為他人賺錢的機器和被剝削的奴隸。這狀況或許正在催生未來「下流老人們」的危機。
「下流老人」與羅馬城都不是一天造成的,我常常思索,「下流老人」是怎麼產生的?我在《你也有可能淪為下流老人?10種意想不到的狀況,今天不準備,明天變老窮》一文,曾經整理了10種意料不到的狀況,可能讓自己老後又窮又孤單。
那篇文章裡我特別強調「意料不到」,是因為《下流老人》一書中讓我最有感的一句話是「來求助的老人都異口同聲的說:『完全沒想到自己會陷入這種狀況』」。
但是近來讀了兩本新上市的書,卻讓我不禁擔憂,這些年輕作者提倡的人生,未來變成「下流老人」的可能,不再是「意料不到」,而是「意料得到」啊。
第一本是《才不是魯蛇:錢少事少、周休五日的快樂人生》,作者是一位30歲的日本隱居男:大原扁理 ,他要捨棄這個「不工作不行」的社會,他目前每周只工作兩天,因為人生如此長遠,「只想不感疲憊,持久地走下去」。
大原是一九八五年出生,高中畢業後「沒甚麼特別想做的」,加上家裡也無力再供應繼續念大學,於是他畢業後就進入社會。第一份工作是工廠的派遣工,要負責操作七台機器,接著當過超商與書店店員。
大原在全職工作期間,每天工時十二小時,假日還得加班「一付了房租、水電瓦斯費和生活費、稅金之後,手頭上就空空如也了。」既然每週工作近七天,仍然是兩手空空,乾脆改成每週只工作兩天,賺少花少、過著獨處的人生。
大原認為,雖然同樣是「月光族」,有時甚至要吃野草度日,「但取而代之的是從過度的疲勞中解脫了」。
另一本《不辦清單:史上最不勵志的爛泥哲學書》,是一位30多歲的日本青年pha寫的,也是主張「放棄辛勤工作,每天擁有充裕的時間,就算沒有錢,生活也能過得健康又幸福」,在這樣的想法下,pha辭去工作。
作者pha自述生活十分不穩定,假設哪天陷入某種困境,也不知道怎麼解決,「所以我才覺得自己應該不會活太久…如果下個月會死,我不希望死前後悔自己沒有辭去工作」,這個想法讓pha下定決心離職。
這兩本書的作者,都否定成家立業、結婚生子、勤奮工作賺大錢等傳統的主流價值觀,pha說「放棄吧!承認自己辦不到,不必強迫自己跟別人一樣」;大原也在書中說「像我這種既無野心、也沒夢想,如同僧侶般捨去了煩惱……只要可以悠閒的過活,我就心滿意足了」。
從大原到pha,可以看出部分的日本青貧族、窮忙族,找到一種自我救贖的生存模式,他們轉向繭居、隱居。這讓我想起19世紀美國的一位年輕人梭羅,28歲時「走向林野」,一個人住到華瓦爾騰湖畔的森林,後來寫下那本舉世聞名的《湖濱散記》。
但是梭羅的出發點並不是隱居,他到湖邊自己動手蓋小木屋、造家具,簡樸過日子,是為了「探索人生」。湖畔歲月時,他仍然與社會保持互動,到附近城鎮打各種零工(木匠、油漆匠、園丁、修籬笆等),而且他在華爾騰湖畔只住了兩年多,因為梭羅接下來「要去體驗別的生活方式」。
反觀這些日本年輕的繭居族、隱士們,卻是立志奉行一生。
大原在書中說,「既不會利用網路或炒股來賺錢,也沒中樂透,更沒有來自父母親的遺產可以領,意外之財是零。這樣的我,竟然還可以隱居,連我自己也非常驚訝」,因此大原的書,被包裝成「一本簡單生活的實用手冊、都市隱居指南」。
今日的日本,往往是明日的台灣,台灣社會也是存在不少讓某些年輕人產生「職場與社會不只沒有保護我們,還奪走我們的時間、金錢、餘裕」的現象。但是選擇繭居或隱居,辭去正職、用打零工的方式面對人生,卻讓我看到一股正在催生未來「下流老人們」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