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兒童疾病背後的「藏鏡人」!專業診斷、適當給藥、精準劑量,才能確保用藥安全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的各種不適症狀,需要專業醫師進行完整的評估與診斷,才能抽絲剝繭、對症下藥。兒童用藥劑量絕對不是成人的縮小版,「完整評估、適當用藥、精準劑量」等都是兒童用藥安全的重要關鍵。
臺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表示,即使是孩童最常見的咳嗽症狀,可能是大家熟悉的感冒,但也可能是氣喘、異物吸入,或其他非呼吸系統的疾病,例如:不自主動作異常的「妥瑞症」,病童會不受控制的乾咳,常常被當感冒治療好久後才被診斷。即使是感冒,也不應該自行服藥,因為感冒藥常含有多種成分,或含有不適合給孩子使用的成分,因孩童的代謝系統尚未發育完成,對於某些成分代謝速度緩慢,極容易在體內蓄積,增加副作用的發生。
曾經有位6個月的寶寶出現咳嗽症狀,可能是被媽媽感冒傳染了,媽媽就把自己喝的咳嗽藥水給寶寶喝,兩天後寶寶嘴唇發紫緊急送醫,醫師發現寶寶並不是嚴重肺炎,而是感冒藥裡的可待因成分引起的呼吸抑制,緊急入住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治療才度過難關,為減少這類情況再度發生,目前已經規定12歲以下孩童不得服用含有可待因成分的藥物。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科吳昌騰醫師則指出,有一名5歲男孩,體重19公斤,因發燒,長輩在家中急尋退燒藥,一時不察,誤拿了二顆500mg普拿疼給男孩吃。男孩因此出現嘔吐、無精打采、嗜睡的情形,緊急送急診發現是普拿疼(acetaminophen)中毒引發肝功能失調,緊急搶救後撿回一命。
此外,嬰幼兒腹瀉更可能引起照顧者的擔憂,擔心嬰幼兒在短時間內失去大量液體易脫水,也曾有家中長輩貪圖方便,拿了自己腹瀉時吃的止瀉藥洛普拉膠囊(Imodium)給9個月體重9公斤的小孫子,並且自行調整用量,一次吃半顆,吃了4次,結果小孫子出現肚子脹,麻痺性腸梗阻、嗜睡和噁心嘔吐等症狀,只好緊急送往兒科急診,找出腹瀉的原因其實是細菌(沙門氏菌)腸胃炎併發腸阻塞。
基層診所麥建方醫師說明,「指示藥」是指不需醫師開立就可以自行到藥房購買的藥物,在美國地廣就醫不方便且費用昂貴,指示藥有其需求與必要性,但在台灣就醫非常方便,尤其是兒童與青少年的病症,一定要經過醫師診斷再決定治療方針,而且就醫看診也會提供其他健康議題把關的機會。若兒童常用藥物變成健保不給付,可能會導致就醫動機下降,或讓民眾忽視就醫的重要性,而危害到孩童的健康與權益。
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醫師再次強調,解決孩子許多症狀,最重要是分辨原因,像常見的腹瀉,可能是感染性的腸胃炎,也可能是腸道吸收異常引起、或是腸道敏感等等問題。孩童的腹痛、嘔吐,背後的原因更是五花八門,而且不同年齡好發的疾病類別也不相同,絕對需要專業醫師鑑別出背後的「藏鏡人」,才能對症下藥,並根據孩子年齡、體重等做最適當的藥物劑量調整。
臺灣兒科醫學會致力守護臺灣每一位兒童的健康與發展,用藥安全問題絕不能被漠視,且需要更嚴謹的把關,以免用藥錯誤造成孩子與家庭一時,甚或一輩子的傷害。在兒童節前夕,臺灣兒科醫學會提出嚴正的呼籲,盼政府與社會各界重視兒童就醫診斷與用藥安全,一起守護兒童。
責任編輯:陳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