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圖看懂》卡在人群怎麼辦?急診醫學會的「自救5招」:不逆向、雙手臂舉至胸前...快記起來

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針對此事件表示,傷亡會如此嚴重,在人擠人的情況下,比較矮小的人「口鼻」被推擠到前一個人的背後,就像活活被枕頭「悶死」一樣,或者人緊貼著人,胸腹被嚴重擠壓,通氣量減少導致窒息。

韓國首爾梨泰院在萬聖節前夕,爆發踩踏意外,也因超過10萬人潮湧入,造成154人喪生、逾百人受傷。當時在場的民眾表示,被人潮擠得動彈不得的情況下,後面的人不斷推擠、前方的人接二連三倒下,「感覺後面2、3百人都壓在我身上,被擠得腿都已經沒有知覺了」。

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針對此事件表示,傷亡會如此嚴重,在人擠人的情況下,比較矮小的人「口鼻」被推擠到前一個人的背後,就像活活被枕頭「悶死」一樣,或者人緊貼著人,胸腹被嚴重擠壓,通氣量減少導致窒息。若不幸跌倒,就被人群堆疊好幾層,導致口鼻被阻塞,空氣無法吸入,即便口鼻沒被塞住,胸腹無法起伏,很快也會造成二氧化碳蓄積而昏迷,甚至因窒息缺氧死亡。

卡人群自救方法

參加大型群聚活動,不幸卡在人群中,而且人群開始推擠,該怎麼辦?台灣急診醫學會在臉書上分享,若卡在大型群聚活動中的保命5招:

1、不要慌張:勿大聲尖叫或胡亂推擠,保持體力
2、勿衝隘口:狹窄出口或廊道,人群密度更高更危險
3、跟隨人流:不逆向,避免因衝撞而跌倒
4、手護胸腔:雙手臂舉至胸前,創造呼吸空間
5、保護頭部:萬一不幸跌倒倒下,側躺屈膝,雙手抱頭


童綜合醫院副院長吳肇鑫也分享,2000年在中正紀念堂的跨年夜,自己過去在人群中被擠到幾乎窒息、死裡逃生的可怕經驗。當時與學長及另外三位急診同事,被長官指派去觀摩大型活動的「醫療站」設置,晚上大約11點從中正紀念堂右下方的大忠門進入。他說,人群就像潮水般不斷湧入,即使和同事們緊緊牽著手,想穩穩站住不倒下都覺得很困難。

「隨著人潮推擠的方向,我們五人緊緊手牽手互相扶持,又怕走散、又怕跌倒。即使這樣,有時還會被人潮夾起而雙腳離地。那時心中最大的恐懼是如果真的跌倒,就一定會被踩死了!」

最後從大忠門走到大中至正門才脫困,這段只有短短幾百公尺的路程,吳肇鑫表示竟走了大約3小時,才終於逃出來。

2種危險的移動方式

另外,重症醫師黃軒也撰文點出,人潮擁擠時,有這幾種危險的移動方式:

1、在廣場處:修紋波移動(Lane motion)
走路時,人和人、人和障礙物間會有排斥力,所以我們會躲開人與人間的相碰撞,同時也會避開障礙,如此一來我們才能一直往前走。

所以當有大型群聚時,大家同時一起走動,在人類的行走動力學驅動下,就會形成條紋波的移動,造成「人推人,人擠人」,嚴重就恐演變為「人踩人,人撞人」的危機現象。

2、在狹窄處:弓型波的移動(Arching movement)
人潮多的地點,若有狹窄空間,例如出入囗或上下不平的地面(如斜坡、樓梯),且在行走動力學驅動下,從「寬變窄」形成一大片「弓型人潮波」的移動。

也因空間改變,但人潮照樣持續湧入,這時後方的人往前推擠,會把位處狹窄處的人推倒,然後後面的人就可能往前倒,若此弓型波的移動沒有提停止,慘劇就會一直反覆發生。

至於如何避免條紋波的移動和弓型波的移動?黃軒表示,第一是「置放障礙物,隔開人群」,有研究指出,在人潮眾多處,放入障礙物(軍警人員、拒馬等),只要有效隔開人群撞人群,就可以解除條紋波的移動和弓型波的移動危機。他同時點出,人潮,繞道和分流管理的重要性;第二則是「善用現代科技系統」,如用CCTV系統,或許可以事先發現人潮移動有無不正常現象,提早做好人潮的管制措施;第三預先規劃報備。

責任編輯:陳宛欣

良醫劃重點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健康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