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腦回春」真的有可能!不吃午餐、騎Ubike…台大醫師這樣做,讓大腦年輕4歲

良醫讀書會良醫讀書會 撰文者: 曾文毅 醫師2023-01-11

俗話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而大腦就是記錄這個痕跡的黑盒子。許多研究發現,腦齡差(編按:腦齡減去實際年齡)與一個人過去的成長軌跡、生活型態、健康狀態都息息相關。加拿大康克迪大學研究了331位19 到79 歲的健康者,發現腦齡差與教育程度以及過去的運動量有關。

英國國王學院研究14,701位45到75歲的健康者,發現腦齡差與高血壓、中風、糖尿病或抽菸、酗酒等生活習慣有關。愛爾蘭三一學院發現,腦齡差也與認知功能相關,包括處理速度、視覺專注力、認知彈性、語言流暢度等,都有影響。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了869位同樣是45歲的中年人,發現腦齡差比較大者,他們在幼年時的認知功能也比較差。此外,這些人從幼年到中年時期的認知功能,以及全身退化的速度也比較快。不僅是健康者,連一些罹患精神疾病、腦部疾病或系統性疾病的患者,也會呈現腦齡差過高的現象。例如思覺失調症、躁鬱症、輕度知能障礙、失智症、多發性硬化症、癲癇症、肥胖症、糖尿病、頭部創傷等。由此可見,腦齡差不只是呈現當下的健康狀態, 也反映出一個人過去所累積的種種生活經驗。

近來有不少研究發現腦齡差越大的人,日後發生失智的機率也越高。荷蘭伊拉斯大學研究了3,688位平均66 歲的健康老人,算出每個人的腦齡差,再根據他們的腦齡差大小分成五組。追蹤之後,他們發現腦齡差最大的組別,十年後發生失智症的機率,比腦齡差最小組別多了將近三倍(15%:6%)。德國耶拿大學研究了195位罹患輕度知能障礙患者,算出每個人的腦齡差,再按腦齡差大小分成四組。

經過三年的追蹤後,他們發現腦齡差最小的組別,轉變成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最小(40%);反之,腦齡差最大的組別, 轉變成阿茲海默症的機率也最大(90%)。上頂醫學的研發團隊使用腦齡差分析一筆世代追蹤的資料,發現腦齡差不但可區分失智的嚴重程度,也能預測認知功能同樣正常的一群人,三年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換句話說,即使認知功能同樣正常,腦齡差越大者,未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也越高。腦齡差不只跟我們的大腦健康息息相關,更有研究指出,它跟一個人因疾病死亡的機率也有關聯。因此,腦齡差儼然成為評估一個人的整體健康,尤其是預測未來失智風險的新指標。

腦齡是可以逆轉的

我的職業是放射診斷科的專科醫師,在臨床上看過不計其數的大腦影像。但是幾年前,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當我看到自己的大腦磁振造影檢查結果時,才驚訝地發現,61歲的我,兩側顳葉及海馬迴有明顯萎縮,側腦室也明顯擴大。於是,我立刻做了腦齡檢查,看看自己的腦年齡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檢查之後,我發現自己的全腦神經年齡比實際年紀年輕了1.2歲,這使我暫時鬆了一口氣。但是,在八個認知功能中,事件記憶網絡的腦年齡比實際年紀大了8.2歲!而事件記憶網絡就坐落在兩側顳葉及海馬迴的位置。這個結果帶給我很大的震撼,促使我開始鞭策自己,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做出一些改善措施,以挽救我的腦健康。

1
2
單頁閱讀
良醫讀書會

良醫讀書會

查看全部

合作出版社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