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安寧之父的一堂「告別課」:殯儀館員工的「一句話」,才讓他理解什麼是「椎心之痛」
如果,今天是人生的最後一天,你會怎麼過?如果,突然被宣告不久於人世,你會怎麼做?生死課題其實一直存在於生活中,但或許是大家害怕面對,也可能是成長環境、民情文化影響,若非必要,沒有人會直接談論相關議題。
然而,你我終有一日會告別所愛,告別世界。
從字面上看「告別」,所涵蓋的面向之深,配合本月同名專題,我們選擇由那塊最貼近、大家最不敢說出口的「死亡」談起,並邀請馬偕醫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教授,同時也有「台灣安寧之父」之稱的賴允亮醫師,為我們解析他眼中的生死與告別。
「親人到這裡就好!」永別,是時時刻刻的烙印和感受
保守的思想下,死亡一直是我們不肯觸碰的話題。但賴允亮認為,告別與死亡都是重要的生命教育。
從至親被診斷出癌症,到腫瘤擴散至脊椎,歷經各項醫療決策及處置,賴允亮始終以「高度專業」的角度自居,意氣風發、自我期許成功抗癌而無憾。這份心情持續她出殯那日,當準備進爐火化時,殯儀館工作人員舉起戴著白手套的手,對著他說:「親人到這裡就好了。」那瞬間,賴允亮才知道了親人永隔的「椎心之痛」,媽媽回不來了!
妻子永遠是賴允亮的心靈支柱,陪伴他度過每個階段轉折與人生考驗。
「工作人員伸手阻擋的這一幕,在我腦海裡徘迴無數回。」賴允亮說。生死告別是一段漫長的旅程,悲傷看不到、摸不著,卻時時透過生活、情境、感受,提醒我們所愛之人已不在的事實。
不要站在我的墳前哭泣,我不在那裡,我只是睡著了
往後,每年 5 月對賴允亮而言,都是非常五味雜陳的,加上本身為虔誠基督徒,配合教會活動別上康乃馨胸花(母親在世為紅色,離世為白色),無形中讓母親節多了股惆悵意味。
充滿靈性的老鷹,是賴允亮最喜歡的動物,因為牠代表著自由翱翔的勇氣。
某一年,賴允亮前往美國佛羅里達州參加醫學會的年會,途中經過一處販售紀念品的地攤,吸引他目光的,是一行烙印在皮革上的文字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不要站在我的墳前哭泣),這是美國詩人瑪麗・伊莉莎白・弗萊的作品。霎時間,混沌解開了:母親沒有離開,她只是化為飄雪、落雨、夜晚星辰,並不在墳裡……字字句句讓他對死亡有了不一樣的見解,人們都以為告別是再也不見,但其實「死亡並非結束,而是開始」,如同我們就學階段、身分轉換一樣,只是到了另一個情境裡,不是真正消失。
死亡不是終點:那些發生在安寧病房裡的點點滴滴
馬偕安寧病房寬敞舒適的大廳,提供給患者與家屬一個可以放鬆交談的空間。
對於安寧推廣,賴允亮形容自己是種樹的人,雖然辛苦,卻是最快樂的那一個。
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你將如何度過今天?
生命之所以寶貴,正是因為是有限的,將每一天都當作最後一天在過,是賴允亮對人生的責任。
休息,可比擬為為子女奮鬥一生的父母,累了,覺得要休息、好好地睡一覺;休息,也可比喻為人生在世的勞碌愁煩到此為止,渴望帶不走、留不下,是該瀟灑放手了,賴允亮語重心長地給予「休息」不同的詮釋,不管定義如何,走完生命旅途後,任誰都是得回家的。
或許正值冬季,又或者是天空的陰鬱、草木的凋零、冷冽的空氣,在歲末年終的現在,討論「告別」,似乎更令人椎心與唏噓。望著賴允亮柔和的面容、聽著他不疾不徐的語調,我們彷彿上了一堂名為生命的課,踏出這裡後,再欣然迎接新的開始。
延伸閱讀
【告別】「與其看她那麼地痛,那不如讓她走!」有一種告別是身為父母不捨孩子的放手
【New Plan】「乘風破浪而來」的啟示:愛康執行長何雪帆轉念看待小生命短暫來過的使命
本文由《女子學》授權,原文《【告別】專訪台灣安寧之父賴允亮:死亡不是終點而是傳承,用生命孕育生命、教導生命》,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內文圖片來源:賴允亮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陳宛欣
女子學
查看全部女子學
人生是一趟自我認識的旅程。
我們從原生家庭,到求學階段,再到與另一半相遇,自組新家庭,一次次地學習、成長。
藉由《女子學》溫柔的筆觸,輕明透亮的內容共鳴,陪伴妳在繁忙的日常裡,獲取一些輕亮溫柔的撫慰。
女子學官網 https://share99.com/
女子學臉書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