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主人過世,貓每天都做惡夢...貓真的是冷血動物,不會悲傷嗎?十多年鏟屎官告訴你真相

你是貓派還是狗派?作者斑斑擁有十多年鏟屎官經驗的化學博士,家中養了6貓1狗,基於愛牠就要了解牠,運用做科學研究的幹勁研究貓。於《總有一天會養貓》一書告訴你:想收服喵星人,先懂這些喵喵事。

良醫讀書會良醫讀書會 撰文者: 斑斑2023-06-09

人類不可能確切的說出貓的感受,但當一個親密的伴侶缺席時,貓肯定意識到了這種缺席。牠們不太可能用人類的語言來哀悼,但當牠們適應生活中因此產生的不同時,會有一些行為上的改變。

悲傷,是依戀遭受突然或意想不到的割斷時產生的心理情緒。這些東西或人給貓帶來了幸福、滿足或安慰,因此他們的持續缺席會給貓造成壓力。

貓知道一個熟悉的人或同伴貓不在,可能會去尋找那個人或那隻貓。比如,貓媽媽在小貓被帶走後,經常找小貓很多天,會一直踱步和哭鬧,除了乳腺腫大引起的身體疼痛外,貓還會表現出精神上的痛苦。

許多野生物種在配偶、父母、後代或群居伴侶死亡後都會感到悲傷。例如,大象會用鼻子觸碰死去同伴的屍體,甚至觸碰同類的骨頭。然而,這裡需要理解一點,貓並不是群居動物,或者說至少不是典型的群居動物。在野外,每一隻貓都是一個獨居獵手,因此貓必須建立一個領地(即狩獵領地),以避免與其他貓發生衝突。因此,貓用來自面部的腺體、尿液、糞便和肛門腺的氣味來標記自己的領地。這種地域性標記,加上其極為敏感的嗅覺,幫助貓與貓之間有效的溝通,並儘量減少彼此的直接衝突。

貓的領地有一個核心區域,在那裡牠感到足夠安全,可以睡覺、吃飯和玩耍。在這個核心區域,貓會主動防禦他人入侵。除此之外,貓還有自己的狩獵場地,這是貓漫遊的範圍。這一區域可能會與其他貓重疊,牠們會在這裡互相問候和互動。

不過,貓是一個適應性很強的物種,在保持其作為一個單獨狩獵者的內在的同時,在一些情況下(自然和人為干預),貓也會適應群體生活,並演化出簡單的社會結構。貓的社會行為主要取決於貓的密度,和食物來源的可持續性。在野外,一些母貓會相互聚攏,成為一個小群體。這個群體中可能存在非常鬆散的支配等級,但不會形成一個相互依賴的群體,而且牠們也沒有發展出社會生存策略和群體心理。這些在一起生活的母貓依舊是孤獨的。然而,和人類一起生活的貓,卻能發展出更進一步的社會關係。

貓咪感到悲傷時,會有哪些表現?

貓在與之長期生活在一起的人類,或其他貓同伴死亡時,確實會感到悲傷。不過悲傷因貓而異,有些貓表現出很少的悲傷(有些貓在一隻經常與之爭吵的同伴死後,會表現出歡樂的情緒),而另一些貓則會受到深深的創傷。在過去,這種差異性導致一些科學家對動物悲傷的概念不屑一顧,認為這只不過是動物主人的擬人化描述。但這些科學家忘記或忽略了一個事實,即使是人類,在表達悲傷的方式上也是同樣多變的。

人類和貓的悲傷主要差別在,貓只會為熟悉和親密的夥伴而悲傷,而人類可以為遠親或公眾人物而悲傷。貓缺乏抽象和記憶能力,因此無法對未見過的貓(或人)和長期不在生活中出現的貓(或人)而悲傷。人類通常有儀式化的方式來處理他們的悲痛。而貓可能會因為悲傷而變得孤僻,或者變得過度依戀。

1
2
單頁閱讀
良醫讀書會

良醫讀書會

查看全部

合作出版社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