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的是「真鱈魚」嗎? 大埔鐵板燒、我家牛排...14家店是「假鱈魚」!吃錯小心拉肚子!教你「3點」辨真偽
鱈魚的長相特殊,因此一般都會把魚頭和尾巴切除,以魚排的方式販售,使大部分民眾都沒見過鱈魚的「廬山真面目」
軟嫩Q彈的「鱈魚」,是許多饕客的最愛,不過食藥署近日最新公布對「鐵板燒暨排餐業者」的稽查專案結果,發現多達14家餐廳,標榜賣的是鱈魚,卻用智利海鱸或大比目魚混充。
這次查獲違規且開罰的項目包括1家技術士證持證比不合格、1家未投保產品責任險,各罰3萬元;2家業者被查到有逾期食品原料,共計裁罰12萬元;另外有17家業者會食品標示不符,共被開罰51萬元。
而17家違反標示不符的業者中,有14家業者是「鱈魚標示不符」,包括台北市「樂興牛排館」、「大埔鐵板燒民生西路店」;新北市「蔡家牛排」、「大賞平價鐵板燒」、「金豪客平價創意牛排」、「安柏林鐵板燒」;台中市「吉品鐵板燒太平中山店」。
以及基隆市「人从眾厚切牛排」、「月之牛食府」;高雄市「我家牛排小吃部(全家牛排館)」、「舞紅花鐵板燒高雄左營店」;屏東縣「小麟牛排」;花蓮縣「強一鐵板燒」;台東縣「鐵車輪鐵板燒」。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說明,違規業者在標示鱈魚餐點時所使用的魚種並非真正的「鱈形目」的鱈魚,而是用「扁鱈」、「圓鱈」2種俗稱的大比目魚和智利海鱸偽充。
林金富提醒,俗稱的「圓鱈」其實是「鱸形目」,也就是智利海鱸;而俗稱的「扁鱈」則是「碟形目」,即大比目魚;根據規定,只有真正的「鱈形目」的鱈魚才能夠被標示為鱈魚,其他的魚種只能以「智利海鱸」或「大比目魚」或加註「俗名:圓鱈/扁鱈」的方式進行標示。
林金富表示,大埔鐵板燒店民生西路店以及人从众厚切牛排基隆愛三店,在標示食品時都違反了直接供應飲食場所的標示規範,以魚目混珠的方式標示為鱈魚,分別被罰款4萬和2萬元;而人从众厚切牛排基隆愛三店因為資本額低,並沒有故意違規,所以基隆衛生局根據法律條例減免了一半的罰款,只罰款2萬元。
延伸閱讀:真正的「鱈魚」快瀕臨絕種了...那便當店、鐵板燒、甚至家裡煮的鱈魚,到底是什麼?
圓鱈、扁鱈皆不算
只有「鱈形目」魚種才能標為「鱈魚」
根據農業知識入口網資料,目前公認的鱈魚,也就是英文俗稱是「cod」的魚類,分類上屬於鱈科(Galidae)的鱈屬(Gadus),目前有大西洋鱈魚、太平洋鱈魚,以及格陵蘭鱈魚等3個種類,全都分布在北半球。
而根據食藥署資料,目前台灣市場有流通的,包含大西洋鱈、大頭鱈、格陵蘭鱈、黃線狹鱈、黑線鱈、青鱈、綠青鱈、北太平洋無鬚鱈、藍尖尾無鬚鱈及長鰭鱈等屬「鱈形目」的魚種方得標示為「鱈魚」。
其他市售商品名為「圓鱈」者,其實屬「鱸形目」的小鱗犬牙南極魚及鱗頭犬牙南極魚(俗稱智利海鱸);而「扁鱈」則是屬「鰈形目」之馬舌鰈、庸鰈、狹鱗庸鰈(俗稱大比目魚),「圓鱈、扁鱈」成為民眾長久以來習慣的俗名,但兩者皆不能稱作是「鱈魚」。
至於不少人從小吃到大的「鱈魚香絲」呢?其實這類食品大多是由澱粉與香料加上少量魚漿製成,以售價的角度來看,「鱈魚香絲」已然是品牌,不能以原料的角度苛求。
鱈魚「異於常魚」,故多以魚排方式販售
根據農業知識入口網資料,鱈魚的身上有3個背鰭、2個臀鰭,相較於背鰭只有1個或2個、臀鰭只有1個的大部分魚類,外觀上可說是「異於常魚」。此外,鱈魚的嘴上還長著明顯的觸鬚,體側有明顯的側線縱貫全身,肉質白細,魚油富含維他命A、D、E 以及EPA與DHA等脂肪酸。
但由於鱈魚的長相特殊,漁夫擔心嚇到消費大眾,因此一般都會把魚頭和尾巴切除,以魚排的方式販售,使大部分民眾都沒見過鱈魚的「廬山真面目」,長久以來也難以判斷真偽。
雖然市面上的鱈魚五花八門,大致上來說分為「扁鱈」和「圓鱈」兩大類。光看魚體切片的模樣,「扁鱈」顯然多以斜切方式處理,怎樣的魚需要斜切以增加魚片的面積呢?答案就是「比目魚」,小塊的扁鱈(比目魚)常見於便當或西餐的鱈魚排。
如何辨別真假鱈魚?專家:從價格、魚肉、魚皮
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凌永健建議,消費者首先可從價格做判斷,太便宜的價格肯定就不會是鱈魚;若是油魚混充鱈魚,消費者可從魚肉顏色、魚皮判斷,油魚魚肉偏向黃白色,與鱈魚全白不同,魚皮為灰色且有白色突起紋路。
根據農業知識入口網資料,以往有不肖商人以俗稱「油魚」的鱗網帶鰆當成鱈魚販售,油魚的脂肪難以消化,食用過量會產生腹瀉症狀。消基會董事長吳榮達也提醒,「油魚」的油是臘,消費者吃下去很容易造成拉肚子。此外,更有業者以東南亞的廉價鯰魚碎肉加工成鱈魚排,這種鯰魚的養殖環境惡劣,可說是另一種黑心鱈魚,提醒消費者必須睜大眼睛,多從商品標示成分、價格做判斷。
負責編輯:吳孟瑤
核稿編輯:陳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