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影集、玩手遊就嘴饞想吃東西?諮商心理師從「另一個胃」的心理學告訴你:你吃的並非快樂!而是...

你是否有著甚麼時候都想吃東西的胃口?諮商心理師從「另一個胃」的心理學告訴你:你吃的並非快樂!

你是否有著甚麼時候都想吃東西的胃口?無可否認,在各種化學香料和添加物的助佑下,垃圾食物真的很好吃,很容易讓人就一口一包、一口一杯的吞下去。一般而言,人們仍然清楚這是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只是嘴巴在無聊、看影集、玩手遊的時候被無法抗拒的零嘴誘惑所擄獲。

人們認為自己吃的是「快樂」,或至少是一時之間的「爽快」,一種解決癮頭般的「快感」。

一位女士從十多歲開始,就有一個控制不住的另一個胃,雖然她花心計把食物藏起來,讓家人許久都沒有覺察到她飲食習慣的問題,但不久後她的身材已經藏不住的胖起來,引起家人的擔心。這位女士從未到身心科(精神科)就診,但如果要給予醫學診斷,她大概是患上暴食症(Bulimia nervosa), 且因為吃太多而恐懼體重失控、心裡滿載罪惡感,因此又引發用催吐來作為補償。

女士在吃進食物的當下是感到快樂的,但在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這個一時之快其實是用來補償她背後未能覺察的種種負面情緒:空虛、生活無目標、焦慮與憂鬱等。女士的母親一直把她當做小孩子,既過度包容她所犯下的錯誤,又不允許她發展真正的青春期自我;她的父親幾乎不知道怎樣跟女兒相處,要不用工作來忽略家庭互動,要不在發現成績下滑、交壞朋友、暴飲暴食後才給予一頓狂怒與責罵。她有一些表演的慾望與天份,但沒有被身旁各位家人以正面態度看待,不給予羞辱已經是難得;亦因此,她沒有什麼可以跟他人比較或自豪的技能,卻又持續受到家人們的批評,這些都內化成上述的負面情緒,每天給自己複誦。

直到後來,她才逐漸感受到自己暴食行為背後的意義,即在每一次心情低落、自我詆譭、外界施壓的時候,她內心感到無比恐懼與生命的空虛,如是者,她便立即需要用食物把自己填滿滿,用進食的快感蓋過、轉移、逃避心裡更根本的痛苦。但作為愛美的青少年,她當然也不願意看到肥胖的身材,因此在意識上她又感到自己是犯錯和無用的人,便只好在暴食後進行催吐。

另一個胃所吃的並非快樂,它只是用食物來避免感受到不快樂。它吞下的是無法言說的痛苦,吐出的是無從消化的羞恥。所以把家庭視為一個有機單位的治療觀點,會把孩子的症狀看作家庭成員之間動力拉鋸結果,簡言來說,暴食症不是問題,症狀反映家庭本身出了問題,孩子只是其中的代罪羔羊。

跟某些帶著肥胖身軀到來的個案諮商,我們在個人的長期精神分析治療下,有時候會發現暴食導致的「身體疼痛」本身就是一種「身心的語言」,那是「心理疼痛」無法被語言表徵下的唯一出路。當心理的痛能得到表達,當人們能吃下真正的快樂,往往會發現自己原來一點都不貪吃。

本文由「蘇俊濠 諮商心理師(哈理斯 Harris)」授權轉載,原文出處「樂奕診所」:「另一個胃」的心理學:你吃的並非快樂!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曾耀儀

健康特搜簿

健康特搜簿

查看全部

合作專家群

這是一個醫療健康新知的特搜園地,若您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到我們特搜簿,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sharon_chen@bwnet.com.tw)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