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2類益生菌」竟能抗憂鬱!腸胃科醫師告訴你:為何「腸道不健康」會影響心情?

「情緒狀態」跟「腸道細菌」的關係乍看之下似乎並無關係,其實兩者關係相當密切。

健康特搜簿健康特搜簿 撰文者: 鄭泓志 醫師2024-08-12

憂鬱症一直以來都是台灣人重大的健康議題,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有8.9%的人口、約200萬人患憂鬱症,其中重度憂鬱症患者占5.2%、約125萬人。而憂鬱症不僅只會影響到個案的身體與生理健康,還會影響到工作、生活。

然而,憂鬱症治療的過程相當漫長,可能需要至少1~2年的時間逐步改善,患者需要一邊與情緒共生、一邊忍耐藥物副作用。​​腸胃科醫師鄭泓志指出,儘管憂鬱症受到環境、基因、心情、身體等多種方面影響,但在面對憂鬱的時候其實「腸道健康」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腸道不健康,會嚴重影響到心情?

「情緒狀態」跟「腸道細菌」的關係乍看之下似乎並無關係,其實兩者關係相當密切。2023年發表在細胞感染微生物學最前線的期刊(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的一篇統合性分析研究,回溯了上百篇近年所發表關於腸道與憂鬱症的關係,鄭泓志歸納整理出了幾個腸道益生菌會影響到憂鬱症的關鍵:

  • 製造血清素:血清素是大腦內能讓心情愉悅的重要激素,而部分的腸道益生菌會製造血清素相關物質,進而能夠促使心情愉悅,不讓憂鬱症纏身。
  • 製造短鏈脂肪酸(SCFAs):短鏈脂肪酸被證實能夠刺激腸泌素(GLP-1)的分泌,而腸泌素是能避免神經處於慢性發炎的重要激素,讓慢性疼痛、慢性憂鬱獲得更好的控制。
  • 增加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s):這類的物質是大腦內維持正常傳訊的重要因子,而益菌群代謝出的產物「後生元」(postbiotics),如維生素、有機酸、胺基酸、胜肽、酵素等,而這些物質,被證實會增加大腦中BDNF的濃度,進而改善壓力調節中樞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HPA軸)的平衡,增強抗壓性。

兩類益生菌被證實有機會讓憂鬱心情獲得更好控制

憂鬱症,是複雜生理機轉所導致的綜合性身體健康問題,不僅只是憂鬱,個案還往往會伴隨焦慮、食慾降低、精神低靡、以及睡眠障礙等,而2023年該篇論文中,有特別提到兩類細菌,在實證醫學上能讓憂鬱獲得更好的控制。

乳酸菌(Lactobacillus)

乳酸菌是目前最常見、廣泛加入人類食品的益生菌之一,是人類口腔、腸道、陰道中健康微生物群的益生菌之一,能優化免疫反應及促進益菌菌叢平衡。當腸道內乳酸菌增加,其代謝物可以改變幫助情緒穩定的GABA神經受體的表現量,而乳酸菌代謝產物的短鏈脂肪酸(SCFAs)也被證實能降低慢性發炎疼痛,此外該篇論文也指出,使用乳酸菌能增加大腦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s)的濃度,能提升抗壓、降低焦慮感。

比菲德氏菌(Bifidobacterium)

比菲德氏菌又稱雙歧桿菌,也是食品常用益生菌,廣泛存在於人類和動物消化道中,可以抑制有害細菌的增殖,改善黏膜屏障的功能,並抵抗病原體。不同於乳酸桿菌,比菲德氏菌是能直接製造GABA的益生菌,比菲德氏菌能在腸道內將麩胺酸(Glutamate)轉化成為GABA,同時能促使腸道分泌色胺酸(5-HTP),以及降低身體發炎因子的產生,協助幫助調降皮質醇濃度及找回HPA軸的穩定性,使身體面對壓力時不再激素失控。

身體的許多作用機轉其實都是互相牽連的,腸道的健康度遠比我們所想的更加重要,想改善體內的情緒賀爾蒙平衡,除了藥物之外,健康飲食、多補充益生菌、養好腸道內的迷你小夥伴,是更健康又更深入的有效改善方式喔!

本文由《你的腸胃科醫師 鄭泓志 內科 慢性病》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陳宛欣

健康特搜簿

健康特搜簿

查看全部

合作專家群

這是一個醫療健康新知的特搜園地,若您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到我們特搜簿,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sharon_chen@bwnet.com.tw)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