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肌肉萎縮症(SMA)是什麼?症狀、基因檢測及治療一次看
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全名為Spinal Muscular Atrophy,簡稱SMA),是一種自體隱性遺傳的疾病,發生率約一萬分之一。
脊髓肌肉萎縮症(SMA)是什麼?
脊髓肌肉萎縮症(SMA)症狀
脊髓肌肉萎縮症(SMA)基因檢測及診斷
脊髓肌肉萎縮症(SMA)治療
SMA與漸凍症不一樣!差異一次看
{DS}
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全名為Spinal Muscular Atrophy,簡稱SMA),是一種自體隱性遺傳的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發生率約一萬分之一,相當於台灣每年新生兒當中約有25位新生兒罹患此病,同時SMA是遺傳性疾病中造成嬰兒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什麼?症狀表現為何?怎麼診斷?怎麼治療?以下整理說明。
脊髓肌肉萎縮症(SMA)是什麼?
脊髓肌肉萎縮症(SMA)是一種單一SMN1基因變異導致神經肌肉退化的罕見疾病。根據台灣脊髓肌肉萎縮症病友協會資料指出,由於位於人類第五號染色體長臂5q11.2-13.3的SMN (survival motor neuron)基因缺損,導致脊髓的前角細胞(運動神經元)退化,造成肌肉無力及萎縮的一種體隱性遺傳罕見疾病,依發病的早晚及預後不同可分為以下四型。
SMA分型 | 發病年齡 | 症狀嚴重程度 |
第一型 | 出生半年內發病 | 無法獨自坐立 |
第二型 | 出生後7~18個月發病 | 可獨自坐立,無法獨自站立 |
第三型 | 兒童時期會行走後才發病 | 四肢運動功能受損 |
第四型 | 18歲以後才發病 | 症狀較輕 |
脊髓肌肉萎縮症(SMA)症狀
依患者發病時間,第一型患者會在出生半年內發病,且多數患病孩童會在2歲內因呼吸衰竭而死亡,而第二型及第三型患者則在嬰幼兒或孩童期以後發病。第一型患者發病臨床症狀如下:
- 哭聲小
- 吸奶無力
- 呼吸費力
- 吞嚥困難
- 四肢及軀幹嚴重軟弱無力
由於脊髓肌肉萎縮症患者會因運動神經元持續性退化,影響坐立、行走、說話與吞嚥功能,嚴重甚至無法自主呼吸而死亡。
脊髓肌肉萎縮症(SMA)基因檢測及診斷
脊髓肌肉萎縮症(SMA)是一種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如果雙親皆是帶有一個缺陷基因的帶因者時,每一胎不分性別將有四分之一的機率罹病。由於SMA是一種自體隱性遺傳疾病,帶因者不會有任何臨床症狀表現,只有「基因檢測」才可得知。
欲知道胎兒是否有可能罹患脊髓肌肉萎縮症(SMA),建議有生育計畫或是孕期時可自費做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基因檢測,其適用對象及方法如下:
- 檢測方法:目前用來進行SMA分子檢測,包括SSCP、PCR-RFLP、qPCR、DHPLC和MLPA。其中,MLPA具有高準確度、高再現性等優點,被認定為SMA分子檢測的標準方法(gold standard)。建議凡是有生育計劃的夫婦在婚後或懷孕時均接受SMA帶因者的基因檢測。
- 適用對象: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家族病史、夫妻確診為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帶因者、疑似罹患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者,以及一般民眾或孕婦自費檢測。
- 檢體需求:SMA基因檢測方法需抽取2c.c全血進行基因檢驗,若孕期中已決定做羊膜穿刺檢查,也可直接抽取羊水,做胎兒的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基因檢測。
至於,脊髓肌肉萎縮症(SMA)診斷須由小兒神經科醫師依據肌電圖、肌肉切片、血清中肌酐酸激酶、SMN基因檢查之評估,以作最後之確認診斷。
脊髓肌肉萎縮症(SMA)治療
脊髓肌肉萎縮症(SMA)治療有三種治療,據台中榮民總醫院衛教資料指出,由於近年基因治療發展,目前已有臨床治療藉由腺病毒載體(AAV9)含有正常的SMN1基因,輸至人體內,進而影響不正常細胞能夠表現出正常SMN1基因。
治療類型 | 基因療法(取代SMN1) | SMN2和SMN2轉錄導向療法 | |
藥物名稱 | 諾健生(Zolgensma) | 脊瑞拉(Spinraza) | 服脊立(Evrysdi) |
用藥方式 | 靜脈輸注 | 脊椎注射 | 口服溶液,可用於鼻胃管 |
其中,諾健生(Zolgensma)一劑要價4,900萬,健保署去(2023)年8月起有條件給付罕病。另外,隨著藥物進展,台灣政府從2020年開始分階段給付SMA藥物,並於今(2024)年8月健保解除「3歲以下確診」與「上肢運動功能RULM≧15分」的兩大限制,全面擴大給付,幫助全台灣約400位病友都有機會獲得治療。
SMA與漸凍症不一樣!差異一次看
脊髓肌肉萎縮症(SMA)常與漸凍症混淆。中華民國運動神經元疾病病友協會(漸凍人協會)指出,脊髓肌肉萎縮症(SMA)是一種由遺傳基因突變引起的神經系統疾病,主要發病在嬰兒和兒童,會導致肌肉無力、萎縮,進而造成運動功能下降。
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全名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簡稱ALS),俗稱「漸凍症」,是一種常見的運動神經元疾病,通常發生在成年人,好發年齡通常在50-75歲之間,會隨著疾病進展,除了四肢無力還會失去吞嚥、呼吸、說話的能力,而且漸凍症目前尚無解藥可以治癒,發病後幾乎在短短2~5年就會死亡。
【延伸閱讀】
罕病「SMA用藥」健保全給付,8月正式上路!預計250病友受惠,一表看懂SMA發病年齡和嚴重度4型別
參考資料:台灣脊髓肌肉萎縮症病友協會、台大醫院新生兒篩檢中心、台大醫院細胞遺傳檢驗室、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中華民國運動神經元疾病病友協會(漸凍人協會)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陳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