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11秒

自律神經失調其實也可看「身心科」!什麼狀況要就醫?吃藥是否會上癮?醫師一次詳解

良醫劃重點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 陳宛欣 整理2024-09-03

🎧 通勤、做家事,【下載】Podcast 《健康問良醫》,讓您健康輕鬆聽

根據研究顯示,國人常見精神疾患包括憂鬱、焦慮等,以30~45歲人口群盛行率最高,近十年(民國99~109年)的統計盛行率更高達25~27%,也就是每四人中即有一人有心理困擾。到底什麼情況需要前往「身心科」看診?身心科、精神科、心理諮商又差在哪?就由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姵蓉醫師分享給您。

精神科、身心科、心理諮商差在哪?

精神科、身心科、心理諮商等名詞的關係常常讓人搞不太清楚。其實,「精神科與身心科」是同一類別的醫學專科,只是名稱有所不同,主要由「精神科醫師」負責他們能夠提供藥物治療或非藥物治療。如果覺得自己的狀況可能需要藥物治療,可以考慮尋求精神科或身心科醫師的診斷與評估。

而「心理諮商和心理治療」則屬於非藥物治療方式,這些方法能有效幫助解決焦慮、憂鬱、失眠等問題。如精神科醫師認為患者情況適合非藥物治療,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可能是很好的選擇。

符合1條件 心理諮商最高補助近5000元

值得注意的是,衛福部2023年針對15~30歲族群推出3次免費的「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而今年8月1日起,擴大適用年齡至45歲,協助調適壓力與負面情緒,及早診斷及早治療,避免症狀惡化或發展為精神疾病。

於2024年8月1日~2025年12月31日期間,年滿15歲至45歲有心理諮商需求者,只要攜帶身分證明文件,都可以申請。方案期間內的3次諮商,每次皆會由衛福部補助1,600元,等於一年可以節省4800元諮商費用,其他只需要負擔掛號費等行政費用。

延伸閱讀:「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上路,一年3次免費、最高補助近5000元!誰能申請?怎麼申請?9大QA一次看

什麼情況要去身心科/精神科?

精神科處理廣泛,如睡眠障礙、憂鬱和焦慮等,但什麼情況下會需要尋求專業醫療的幫助?並非有症狀就要就醫,但若同時符合以下4個條件,或是您觀察到自己或身邊的人可能需要幫助,就建議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

1.必須出現相關的症狀:可以先自行評估是否出現了憂鬱症或焦慮症的典型症狀。

2.症狀的持續時間長短:一般情緒波動通常不會持續太久,如果症狀的強度和頻率增加,這就可能是需要注意的信號。

3.症狀不能是由身體或其他物質因素引起:如有些人可能因為心悸、胸悶而懷疑自己患有焦慮症,但經過檢查後發現是甲狀腺亢進引起的。因此,精神科診斷是建立在排除生理原因的基礎上。

4.症狀是否嚴重到影響了您的日常功能:人際關係、工作或學業等。如果症狀不嚴重到影響功能,可能不需要求助。

不明所以的身體不適 為何可看身心科/精神科?

許多民眾在感覺心臟不適或胃痛時,常常會去看心臟科或腸胃科,但當專科醫師檢查後,未發現任何生理問題,卻建議他們去身心科就診。這種情況可能是非常常見的,許多患者在各個科別中輾轉求醫,試圖找出引發各種症狀的原因。但檢查結果顯示沒有結構性異常時,問題往往可能是功能性失調,如「自律神經失調」。

在這種情況下,身心科能提供更全面的評估,許多被診斷為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經過進一步的心理評估後,發現其實存在焦慮或憂鬱的問題。在接受相應的治療後,他們的生理症狀也往往隨之改善。

因此,如果您發現自己有類似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但沒有明顯的生理問題,也可以考慮掛號身心科,接受專業的評估與治療。

精神科用藥會上癮?醫師破解迷思

許多人對於精神科用藥存在「會上癮」的迷思,甚至可能需要終生服藥,這誤解也往往讓人對精神科望之卻步。但是,民眾不應對精神科藥物過於恐懼,而是要與醫師充分溝通,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進而改善生活品質。

精神科藥物大致可分為兩類:

1.管制藥品
如抗焦慮藥物和安眠藥。這類藥物確實可能會引起依賴性,因此不適合長期使用。但這些藥物在短期內作為輔助治療非常有效,能夠迅速緩解症狀。對於有需要的患者,只要遵循醫師的指導,這類藥物也並非不可使用。

2.情緒穩定劑和認知功能穩定劑等藥物
這類藥物並不會導致依賴性。患者可以放心按照醫師的治療計畫服用,並隨著病情的改善逐步減藥。當然,有些疾病如思覺失調症,由於本質屬於慢性且可能影響終身的疾病,可能需要長期服藥以避免復發。

身心科/精神科看診 要準備什麼?

許多民眾第一次前往精神科就診時,可能會感到焦慮、害怕,不知要和醫師談些什麼又或是不亦說出口的生命經歷。以下列舉出就診時應會提及的狀況。

1.希望獲得的幫助:無論是對藥物的疑問,還是對心理治療的興趣,醫師都可以更有效地提供所需的資源。

2.綜合性的身心評估:除了生理和心理症狀外,醫師可能會問及其他科別門診不會提到的問題,如飲酒、用藥、娛樂性藥品使用,甚至是性經驗或創傷經歷等生命經驗。

3.其他:在遭遇嚴重的身心困擾時,輕生或攻擊的念頭等想法可能會出現,並且讓人感到恐懼、自責和罪惡感。如果有這些想法,請不要害怕說出口,這往往是改變的契機,也是讓黑暗被光明驅散的第一步。

此外,隨著台灣逐漸步入老年化,他們的身心健康也成為重要的議題。過去我們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了解有限,容易將老年人的社交退縮、行動遲緩或表情平淡視為自然老化的現象。然而,現在我們知道,老年人同樣可以享有快樂的晚年生活。

因此,如果你注意到家中的長輩在情緒、食欲、睡眠、行為或認知能力方面有明顯變化,可以考慮帶他們前往「老年身心科」進行檢查。這不僅有助於改善長輩的生活質量,還可以幫助你更好地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勻熙

良醫劃重點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健康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