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分57秒

眼睛竟能看出你的身體毛病!醫師公開:避免糖尿病、腎臟病威脅,你該知道的「3種檢查」

良醫劃重點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 陳宛欣 整理2024-09-24


🎧 通勤、做家事,【下載】Podcast 《健康問良醫》,讓您健康輕鬆聽

隨著人口老化及生活型態改變,台灣糖尿病病人數逐年增加,根據統計,109年因糖尿病就醫人數高達242萬人。糖尿病是造成洗腎的重要原因之一,病人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導致腎臟功能衰退,嚴重者甚至會因腎臟功能喪失而須長期洗腎。而且慢性腎衰竭的患者,有半數以上都是糖尿病患者。如果要落實早期預防,糖尿病和腎臟病的共同照護,已視為很重要共照政策之一。到底什麼是「糖腎共照」?如何照護?平時該注意哪些症狀?就由洪永祥診所透析醫療服務中心院長、三軍總醫院腎臟科兼任主治醫師洪永祥來分享。

什麼是糖腎共照?

糖腎共照計畫是針對糖尿病患者以及初期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者的一種綜合照護模式,目的是早期介入與持續追蹤,以減少腎臟病惡化的風險。

糖尿病患者是洗腎患者中的主要群體,約有一半的洗腎病人是因糖尿病導致的腎衰竭。因此,為了預防腎臟病的進一步惡化,糖尿病患者的早期介入與管理,以及腎臟科醫師的介入時機顯得相當重要。

緣由
  • 台灣在2001年開始就推出糖尿病收案計畫,只要90天在某醫療單位糖尿病看兩次就可列入收案對象(由個管師介入衛教並追蹤)
  • 2011年開始推early CKD(初期慢性腎臟病給付改善方案)將早期腎衰竭1,2,3a期由個管師收案管理治療
  • 2022年推出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若同院所病患被糖尿病及早期腎臟病收案就可以收案也就是說整合上面兩個資源共同照護

如何預防糖尿病演變為腎臟病?

糖尿病的早期症狀往往不易察覺,像是反覆陰道感染或莫名皮膚搔癢,都可能是初期糖尿病的徵兆。因此,「糖腎共照」計畫的出現,便是希望透過整合糖尿病和腎臟病的照護,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這不僅強調疾病管理,更涉及到基層醫療和家庭醫師的重要性。

舉個例子,有位40歲的男性患者,平時健康狀況良好,只是偶爾感冒去看家醫科醫師。有一次,他因感冒去看診,醫師發現他很久沒有做過健康檢查,於是建議他進行成人健檢。檢查結果發現他的尿液中有潛血,這可能是發炎的徵兆,甚至可能是癌症的警訊。

雖然患者的腎功能當時看似正常,但基於潛血的發現,醫師建議他轉診至腎臟科進一步檢查。結果確診他患「多囊腎」,這是一種遺傳性腎臟疾病,也是台灣洗腎的第五大原因。幸運的是,因為及早發現,患者的腎功能仍能維持良好,並避免了過早進入洗腎階段。這也讓患者感謝當時家醫科醫師的細心與主動,避免了更嚴重的後果。

這個案例反映了基層醫療的重要性,尤其是家醫科醫師在初期檢測疾病時的關鍵角色。定期健康檢查和早期發現,對於預防慢性病惡化很重要。

多囊腎是一種遺傳性疾病,通常會在患者20多歲時開始在腎臟形成水泡,這些水泡會逐漸破壞腎臟功能,導致約半數的患者在50歲之前需要進行洗腎治療。早期發現和管理,能夠延緩病程惡化,並幫助患者維持腎功能的穩定。

「眼底檢查」為何重要?

糖尿病與腎臟病都可能導致「視網膜病變」,但這問題常被患者忽視。透過「眼底檢查」,醫師可以觀察到微血管的病變,這些變化不僅限於眼部,而是反映了全身的微血管狀況。腎臟的腎絲球也是微血管,因此眼底病變和腎臟病變常會同時出現。

有位55歲、患病超過十年的糖尿病患者,平時只是去診所拿藥,從未定期檢查或抽血。某天,他因視力模糊就診眼科,眼科醫師發現他有早發性白內障、青光眼,以及嚴重的視網膜病變,並且眼底已有滲出液。眼科醫師進一步查詢,發現患者竟然沒有任何糖尿病相關的生化數據,於是建議他去腎臟科檢查。經過檢查,發現這位患者的腎臟已進展到慢性腎衰竭第四期,腎絲球過濾率低於30,預計五年內可能會進入第五期,甚至需要洗腎。經過調整藥物和飲食控制,患者的腎功能有所回升至第三期。幸虧眼科醫師及時發現並轉診,否則等到洗腎的時候才來,可能就會立刻進入急診接受洗腎治療。

這也顯示了眼底檢查的重要性,從視網膜的微血管病變能夠反映全身的健康狀況,特別是糖尿病對大血管、小血管及神經的影響。因此,患有慢性腎病的患者,也應定期進行眼科檢查,因為腎病與視網膜病變常常是同時存在的。

「下肢檢查」是什麼?如何保養?

糖腎共照中有一個關鍵,就是下肢的檢查。糖尿病患者和透析腎友,由於血液循環不良,容易罹患「下肢動脈病變」,嚴重時甚至可能需要截肢或截掉腳趾。因此,預防和早期發現很重要。

以一個65歲的糖尿病腎友為例,他每天檢查自己的腳,發現小腿出現一塊塊的黑斑,這種黑斑稱為脛前黑斑,通常與血液循環不良和局部發炎有關,尤其在洗腎患者中更為常見。這名患者的第三根腳趾尖端也開始發黑,這是一個警訊。醫師檢查他的足背動脈,發現脈搏微弱,顯示動脈血流供應不足。這種情況往往導致「糖尿病足」,如果不及時處理,會進一步發展成潰瘍和壞死。醫師立刻將他轉介到血管外科,進行動脈支架手術,恢復血流後,他的腳趾顏色也隨之恢復,避免了截肢的風險。

許多人平時也可能會透過「泡腳或按摩」來改善末端神經的循環。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糖尿病引起的末梢神經病變,並非僅因血液循環不佳,而是神經本身也受到損害,因此對於冷熱的感覺以及運動感知都會變差,泡腳時容易在不知不覺中被燙傷。熱水的溫度隨著時間會逐漸上升,因此必須讓家人幫助測試水溫,避免過熱。糖尿病患者的腳部一旦出現傷口,癒合速度會很慢,燙傷的風險更高。

按摩也需謹慎,因為糖尿病患者的皮膚容易變薄、乾裂,這些小傷口在不當的推拿下可能會惡化。建議使用乳液進行輕柔、技術性的按摩,避免造成進一步的傷害。

想改善神經功能和血液循環的最佳方式是運動,特別是有氧運動。建議每週至少進行5天、每天3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超慢跑。不過,許多患者常以關節疼痛為由,避免運動,並希望透過按摩、熱敷或泡腳來代替。這些方法雖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效果遠不及運動。運動可以主動促進肌肉收縮,訓練心肺功能,對整體健康的改善更為全面。

迷思破解:吃太多藥會不會洗腎?

糖尿病患者常有一個迷思,認為吃太多藥會導致洗腎。事實上,不當用藥確實可能對腎臟造成損害,例如常見的止痛藥、抗生素、化療藥物或某些利尿劑等,但這並不代表這些藥物都不能使用。只要在醫師的監督下,合理劑量與期限內服用,這些藥物是安全的。如果病情有異常或疑慮,應該直接諮詢醫師,擅自停藥可能導致病情迅速惡化,反而更危險。

藥物本質上是一種矯正工具,必要時應該使用。大多數藥物不會對身體造成永久性損害,雖短期內藥物可能對某些器官造成暫時影響,但這些影響通常是可逆的,腎功能也會隨著病情改善而恢復。

多囊性卵巢者罹糖尿病機率高?

研究顯示,超過一半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患者在40歲時會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這與胰島素抗性有很大的關係,而胰島素抗性也直接影響血糖代謝及卵巢功能。

許多女性一旦發現自己月經不規律、體重增加,或者有過多體毛,就會懷疑自己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然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本質上是一種代謝性症候群,壓力、體重變化等都會導致荷爾蒙波動,進而影響症狀,並非終身疾病。若能透過控制體重和調節胰島素代謝,能夠有效改善症狀並預防糖尿病的發生。

延伸閱讀:台灣腎病者超過200萬!想要腎臟健康,醫師教你看「雞生蛋」指數、避開這些飲食地雷~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勻熙

良醫劃重點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健康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