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竭死亡率比癌症還要高!醫籲「5大高風險群」要注意,健檢加做「這3種檢查」早期發現

心衰竭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趙書平指出,心衰竭常見症狀為累、喘、腫,尤其躺下時感覺更喘。

良醫劃重點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 林勻熙2024-09-26

累、喘、腫!心衰竭5大高風險族群
「心糖腎共管」成國際趨勢
9/29世界心臟日!醫籲及早篩檢、共管心糖腎

{DS}

有一名50歲中年男子長期出現明顯水腫與氣喘吁吁的症狀,後期甚至無法躺平睡覺,緊急就醫後安排X光檢測,才發現應為自己拳頭大小的心臟已腫大到一顆文旦般大,這位患者檢測心臟超音波時射出分率(EF)竟僅10%!心臟功能衰退或疼痛的感覺,容易與胸痛或其他器官不適混淆,使多數民眾難以察覺而延誤就醫。心臟內科醫師提醒,心衰竭不僅會造成頭暈目眩、認知功能失調等症狀,嚴重更可能導致心律不整、心包膜積水,並且常與慢性腎臟病、糖尿病互相影響,危險性不容小覷。

累、喘、腫!心衰竭5大高風險族群

心衰竭主要是因為心臟收縮或舒張功能受損,導致無法有效泵出足夠血液滿足身體需求,而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能量供給器官,一旦罹患心衰竭,宛如失去核心馬達的機器人般,無法正常運作。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趙書平指出,心衰竭常見症狀為累、喘、腫,尤其躺下時感覺更喘,但是患者時常將累、喘症狀與工作勞動所造成的疲勞混淆,導致錯過黃金治療期,隨心臟功能不斷衰竭,最終引發失能或死亡。提醒有抽菸、飲酒習慣以及符合以下5大高風險族群類別,應積極注意自己是否有心衰竭風險、定期篩檢以利早期發現心衰竭。

  • 中高齡者
  • 有心臟疾病或心衰竭家族病史者
  • 三高患者
  • 腎臟病患
  • 糖尿病患

根據衛福部資料指出,台灣心衰竭患者死亡率比癌症更高,五年死亡率高達50% ,可說是我國最危險的疾病之一。研究預估,2050年時台灣心衰竭患者將高達80多萬人,屆時將嚴重影響我國社會生產力。因此,趙書平提醒,除了建立民眾對於心衰竭的正確認知之外,也呼籲高風險族群患者更應注重定期健檢,並可加做心電圖、胸部X光及心臟超音波,及早阻險護心。

「心糖腎共管」成國際趨勢

數據指出,急性心衰竭患者併發腎功能惡化比例達45%,並有約40%心衰竭患者同時患有糖尿病,正也證實心衰竭、糖尿病與腎臟病三者息息相關從共病著手預防心衰竭,逐漸成為近年來國際治療上趨勢,包括美國與歐洲心臟學會治療指引中皆建議,評估心衰竭治療時,應注意是否合併其他共病,顯見「共病共管」成為當今心衰竭治療重點

近年,心衰竭已有多種治療藥物問世,更有能兼顧心糖腎的藥物加入治療行列。趙書平說明,心衰竭治療多以藥物治療為優先,常見藥物包括:腎素-血管張力素-醛固酮系統抑制劑、交感神經系統抑制劑、SGLT2抑制劑、利尿劑等。近年隨共病共管成為評估標準。原本用於治療糖尿病的SGLT2抑制劑,因同時具有保護心臟、預防腎病變的效益,目前也成為國內外指引推薦的心衰竭患者標準治療藥物。

趙書平表示:「這樣的藥物在心、糖、腎共病管理中具扮演重要作用,研究指出,患者治療後可減少因心衰竭或心血管事件住院風險 ,糖化血紅素顯著降低,也能有效降低腎衰竭風險、延長患者生存期,足見目前藥物發展對心衰竭患者疾病管理的全面性。」

9/29世界心臟日!醫籲及早篩檢、共管心糖腎

由於心衰竭早期並無特異性症狀,加上民眾感知度不高,往往是造成錯失黃金治療期的主要關鍵。趙書平指出,能否早期篩檢並確診是左右治療成效的關鍵因素,若能及早發現、積極治療,患者仍有機會穩定症狀、逆轉心臟功能,

近期適逢9/29世界心臟日,趙書平提醒,除了應認識心衰竭基本症狀,日常也可以透過穩定運動習慣與均衡飲食來維持心臟健康,最重要的是要搭配定期健檢與心臟超音波等,檢測自身心臟功能是否正常。

另外,針對共病或心衰竭患者來說,呼應共病共管概念,趙書平表示,若想穩定控管心衰竭應同步監測糖化血紅素、腎功能、尿蛋白等數值,定期服藥、禁菸禁酒,以利共同管理心、糖、腎風險,守護心健康。

心衰竭

趙書平醫師提醒心衰竭嚴重可能導致心律不整、心包膜積水,危險性不容小覷

【延伸閱讀】
「心臟衰竭」死亡率竟超過癌症?第一期到第四期的症狀大不同!醫師警告:只要出現「3大症狀」就要注意
心律不整會好嗎?原因、症狀及治療,醫師一次解析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曾耀儀

良醫劃重點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健康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