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疫情升溫!8個重症前兆要小心
為預防腸病毒71型感染及併發重症風險,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建議,2個月至2歲以下嬰幼兒接種2或3劑腸病毒疫苗;2歲至6歲兒童接種2劑;每前2劑接種間隔4或8週以上。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今年截至八月累計五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三例及克沙奇A10型兩例。腸病毒型別多元,雖易引起重症之腸病毒A71型近期未檢出,但是在一九九八年、二○一二年及二○一六年發生71型大流行期間,共累計五百九十一例重症,其中有八十一例死亡。對此,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前理事長、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建議,兩個月至六歲以下孩童應施打腸病毒71型疫苗,防範於未然。以下為專訪口述紀要:
腸病毒屬於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是一群病毒的總稱。依照舊型的分類法,腸病毒可分為克沙奇A病毒、克沙奇B病毒、伊科病毒、小兒麻痺病毒以及新型腸病毒。現在的腸病毒分類,依照基因定序歸為四種人型腸病毒(human enterovirus),分別為腸病毒A、B、C、D。
對照舊型分類法,現在的腸病毒A以克沙奇A群病毒居多,而易引起重症的腸病毒71型也歸在A型人型腸病毒;腸病毒B為克沙奇B群病毒和伊科病毒,這兩種皆是主要造成新生兒重症的病毒群;腸病毒C為小兒麻痺病毒;而腸病毒D有幾個少數的型別是大家比較關注的,如腸病毒D68型。
腸病毒三大傳染途徑
腸病毒是因致病原從眼睛結膜、鼻腔、口咽部進入人體後,在腸道繁衍增生而得名,接著致病原會從排泄物排出,故以前認為糞口傳染是感染腸病毒最重要的方式。不過,致病菌從口咽部進入後,也可以直接在口咽部繁殖增生,帶有病毒的口水和鼻涕可透過咳嗽打噴嚏等方式進行飛沫傳染,以及接觸傳染(可分為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被認為是嬰幼兒感染最重要的途徑。
在COVID-19疫情期間,由於國人配戴口罩勤洗手並注重個人衛生習慣,在防疫期間腸病毒個案相對減少,也因此相較之前的糞口傳染,飛沫傳染與接觸傳染被認為是感染腸病毒更重要的傳播途徑。
不同型別,症狀表現大不同
腸病毒的「腸」字,代表著致病原在腸道繁殖增生,而非感染就會引起腸胃道症狀,反而腸胃道症狀屬於少數症狀之一,僅約二○%至三○%。不同型別的腸病毒,臨床症狀有所不同,以一句話說明:「不同型別會有不同表現」、「同一個型別可以有不同表現」、「同一個表現可能是不同型別引起」。
腸病毒臨床典型症狀為疱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但是有些症狀表現無法一看就知。症狀從頭到腳說明,頭部:無菌性腦膜炎、腦炎;眼睛:結膜炎;口咽部:咽峽炎、手足口病或是口咽發炎、呼吸道症狀;胸部:心肌炎、肋膜炎;腸胃道症狀:嘔吐;四肢:長水泡疹子、肌肉發炎等。
此外,成人也有感染的可能性。雖大部分成人從小就接觸過病毒,身體有殘留的抗體,感染症狀相對輕微,與感冒不易區分。但是臨床上也有過成人併發重症的少數個案,而長庚醫院在去年就曾收治過兩例成人重症,分別是七十多歲和三十多歲。
接種疫苗防71型感染
五歲以下嬰幼兒為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的高風險群,多以腦炎為主要表現,在腸病毒眾多型別中,又以71型占最高比例,如一九九八年台灣首度發生腸病毒71型大流行,當時有四百零五例重症,其中七十八例死亡。71型併發重症前兆包含嗜睡、意識改變、活動力不佳、持續嘔吐、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未及時治療,發病後三至七天內恐致腦幹腦炎、心臟衰竭、肺水腫與肺出血等重症。
針對腸病毒治療,目前沒有上市的抗腸病毒藥物,須從症狀上治療,若疑似重症前兆就須住院觀察,嚴重則須轉到加護病房進一步治療。由於發炎細胞激素風暴被認為與腸病毒感染引起死亡的致病機轉有關,因此在重症前兆、重症初期會以IVIG(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療。
雖然近期未檢出腸病毒71型,但依往年流行趨勢,每三至四年會有一波較明顯的流行。國內現已有兩支腸病毒A71型不活化疫苗,在施打兩週後保護力可達九成以上,建議兩個月至六歲以下嬰幼兒盡早施打,以防感染及併發重症風險。
值班醫師_黃玉成
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住院醫師、羅東聖母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林口長庚兒童健康研究部主任、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主任、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
現職:長庚大學中醫系兼任教授、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現任常務監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北區指揮官
BOX:腸病毒消毒「漂白水」調製比例
- 一般環境:以1:100比例稀釋,使用濃度500ppm的市售漂白水,將100cc漂白水加入10公升清水泡製。
- 污染環境:以1:50比例稀釋,使用濃度1000ppm的市售漂白水,將200cc漂白水加入10公升清水泡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