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15%體重!這減重手術竟有9成復胖風險...減重權威告訴你「減重手術」風險、自費項目各有哪些

一般來說,只要年滿20歲,且BMI達到35以上或是BMI達到30以上,已產生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其他併發症,才會建議患者進行減重手術,需加上重大精神障礙的評估,且具有減重半年的無效記錄,下一步才能進行減重手術。

一般來說,只要年滿20歲,且BMI達到35以上或是BMI達到30以上,已產生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其他併發症,才會建議患者進行減重手術,需加上重大精神障礙的評估,且具有減重半年的無效記錄,下一步才能進行減重手術。

減重手術夯 風險及自費知多少?

從過去的門診發現,有許多減重患者試過N次減重方法,為了一勞永逸,想藉由減重手術使體重恢復苗條一次到位,不過,在台灣若想進行減重手術,必須達到BMI超過35,相當於「病態性肥胖」,即可考慮進行減重手術,不過依照台灣健保標準,BMI需超過37.5才符合健保給付資格,因此,不少減重患者只好試圖吃得更胖,以求符合給付的手術資格,實在相當可惜。

減重手術種類與風險

至於哪些族群適合減重手術呢?一般來說,只要年滿20歲,且BMI達到35以上或是BMI達到30以上,已產生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其他併發症,才會建議患者進行減重手術,需加上重大精神障礙的評估,且具有減重半年的無效記錄,下一步才能進行減重手術。

其中,侵入性治療分成手術及非手術兩種,其中非手術的侵入性治療,包含胃內水球及胃鏡袖狀胃成形術,不過,「胃內放水球」的最大缺點是一旦時間到,即需取出水球,它和藥物治療的風險一樣,都可能出現高達90%以上的復胖機率

然而,在瘦瘦針上市之前,胃內放水球確實幫助許多患者恢復苗條,至少半年可瘦下15%的體重,但最令人憂心的是,一旦時間拉長,很容易又會胖回來;加上費用對多數患者而言,必需一次付出一大筆錢也是負擔,與近年頗受歡迎的減重新寵「瘦瘦針」相較之下,瘦瘦針則可分期付款,換言之,現今也愈來愈少人選擇進行胃水球的手術。

另一種常見的「袖狀胃成形術」,則是侵入式的非手術治療,它運用把胃縫小的原理,達到克制食慾的效果,切除手術的效果是17%的體重,然而,長期下來恐有復胖的風險,畢竟縫合線可能會被撐斷,無法一勞永逸永久不復胖,且不在健保手術給付的範圍,因此術前最好三思而後行。

減重手術停看聽

在決定任何減重手術之前,該如何評估好不好呢?建議若在可得到相同效果的前提下,宜選擇較安全的手術方式,而在相同安全的前提下,則應選擇較有效的手術方式。

那麼,減重手術最大的風險是什麼?選錯醫師。有經驗和沒經驗的醫師進行減重手術,死亡風險相差四倍!除了這不可控的風險以外,其他可控的風險,莫過於自己瘦一些再來開刀,很多已被宣告是病態性肥胖的患者,即使已被勸告進行減重手術,很可能等到診斷出糖尿病等,才不得不接受減重手術。

術後照顧與自費項目分析

此外,減重手術的術後照顧也是很多患者關心的話題;像是體重管理中心都有營養師進行飲食方面的照顧,並與患者約定定期回來檢視飲食內容,且持續觀察術後體重下降的程度。

如果體重下降的幅度落後,則要調整飲食內容或輔助藥物搭配;萬一瘦太多,也會提供必要的營養素,而不只是單純量體重,也要抽血、評估肌肉量….等做好每三個月回診的長期追蹤,進而鼓勵患者搭配一些運動,養成全新的健康作息習慣。

減重手術除了健保給付外,還有哪些自費項目呢?首先是一些外科手術器械,因健保尚未給付,不用則無法開刀;另一種是健保有給付的器械,不過也有版本上的落差;另外就是部份負擔,由於減重手術並非重大傷病,因此健保給付大部份的手術費用,患者本身支出少部份;就像門診也會有部份負擔,以上皆為患者在進行減重手術之前,應知的所有手術相關費用。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勻熙

減重之王 偉偉道來

減重之王 偉偉道來

查看全部

王偉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院長室 副院長
/君蔚國際醫療中心 主任
/手術室 主任
/一般外科 主治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
/醫學院/外科學科 教授

認證
- 外科專科醫師
- 臺灣消化外系外科專科醫師
- 中華民國大直腸外科專科醫師 - 臺灣內視鏡外科醫學會醫師
- 臺灣肥胖症醫學會專科醫師
- 臺灣代謝及減重外科專科醫師

會員資格
- 台灣消化系外科醫學會/現任理事
- 台灣內視鏡外科醫學會
- 台灣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現任理事長 - 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現任理事
- 台灣外科醫學會
- 台灣減重之友協會/榮譽理事長
- 台灣外科代謝營養學會/現任理事
- 健保署審查委員

主治專長
- 一般外科 胃癌手術 腫瘤外科 - 消化外科
- 腹腔鏡手術
- 代謝及減重手術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