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分29秒

給做父母的你》孩子壓力從哪來?健保署副署長公開「Z世代困境」,避免成孩子陰影,父母千萬別說這句話

良醫劃重點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 陳宛欣 整理2025-01-07

🎧 通勤、做家事,【下載】Podcast 《健康問良醫》,讓您健康輕鬆聽

你看過電影《腦筋急轉彎2》嗎?它主要講述主角進入青春期後,多了許多新情緒,如焦慮、羨慕、忌妒、厭世等,也顯示出青少年處在已經不是兒童,卻又還沒長成大人的尷尬階段,尚在探索符合社會文化的價值觀和行為的時期。

再加上媒介爆炸的時代,也讓千禧年後出生的「Z世代」對於現狀、未來更加有壓力、焦慮...到底Z世代面對的困境是什麼?我們該如何讓處於Z世代的孩子戒斷手機、避免成癮?就由精神科醫師、健保署副署長陳亮妤告訴你:

什麼是Z世代?

Z世代並非醫學或公共衛生領域的專有名詞,而是一個社會學概念,用來描述在嬰兒潮世代、X世代、Y世代之後出生的一群人。他們最大的特徵是自出生以來便生活在社群媒體和網路高度普及的時代。因此,他們被稱為「網路原生世代」。

相較於以往使用網路主要為資訊搜尋的世代,Z世代的網路使用方式更多集中在社群媒體。這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與網路、社群的互動密不可分,並受到其深刻影響。

年輕人輕生率上升!Z世代困境恐有這些

自2014年起,許多先進國家,包括國內外研究,均觀察到青少年及年輕人的憂鬱、焦慮以及輕生率有顯著上升趨勢。這種現象除了與社會、經濟變化有關,還與網路特別是社群媒體的使用息息相關。

社群媒體塑造了一個充滿比較和壓力的環境,如許多年輕人在網路上會接觸到他人分享的「理想化生活」,這讓他們不自覺地感到自己處於劣勢;網路霸凌與過量資訊的壓力,也進一步加劇了心理負擔;有青少女訴說,在學校裡與自己形影不離的閨密,卻在社群平台(如Instagram)上並未將她加入「摯友圈」,這樣的反差令她感到困惑與失落。這類情況顯示,青少年難以同時處理現實生活與網路關係中的矛盾,對心理發展造成壓力。

同時,Z世代的大腦尚未完全成熟,身心仍處於發展階段,但卻需要應對社群媒體帶來的資訊過載、同儕比較以及網路霸凌等多重挑戰,這對心理健康的衝擊不可忽視。

家長必知 孩子出現一症狀要注意

不只社群媒體(如Instagram、Facebook、小紅書、Dcard等)因其高度炫耀性,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響深遠,同儕壓力也是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壓力來源之一,這種壓力會因為社群媒體上的比較而放大。

家長若想及早發現孩子心理健康的變化,睡眠是最準確且敏感的觀察指標。當青少年出現以下情況時,可能需要特別關注。

  • 失眠或徹夜未眠:情緒過於興奮,導致晝夜顛倒。
  • 睡眠過多:一天睡超過10小時,依然感到疲憊,長時間保持這種狀態。
  • 非典型憂鬱症症狀:包括吃多、睡多、脾氣暴躁,與典型憂鬱症的「吃不下、睡不著」正好相反。

睡眠問題往往比行為異常更早顯現,提供家長及早干預的機會。如當孩子晝夜顛倒、過度嗜睡或無法正常作息時,這可能已經是心理壓力的徵兆。若等到孩子開始出現明顯自殘行為(如割手),往往問題已經演變到需要專業心理治療的階段。若青少年的睡眠模式長期異常,家長應提高警覺,並在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

3秘訣幫助戒斷孩子的社群成癮

現代家長經常為孩子過度使用手機感到苦惱,但直接制止、沒收手機,往往引發孩子的不滿甚至反抗。為了更有效地與青少年溝通,可以採用以下三個步驟:

第一步:理解孩子的感受與需求

當孩子沉迷於手機時,家長應先詢問:「手機有什麼好玩的?是什麼吸引你玩這麼久?」這樣的提問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而不是被批評。同時,家長也能了解孩子喜愛的活動或內容,例如遊戲、社群媒體或其他娛樂,這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第一步。

第二步:探討使用手機的負面影響

在建立理解的基礎上,家長可以進一步詢問:「你覺得手機使用會不會影響你的睡眠或課業?」引導孩子思考手機使用是否帶來不良影響。如果孩子認為沒有問題,家長可以善意指出觀察到的現象,例如:「我注意到你最近早上很難起床,或者成績有所退步。」這樣的對話方式能幫助孩子正視問題,而不會感到被責備。

第三步:與孩子共同制定規範

最後,將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與他們共同討論解決方案。家長可以說:「我們一起來約定一些規則,好嗎?」例如,規定用餐時間不使用手機,或設定每天使用手機的時段。關鍵在於讓孩子感受到尊重,並參與規則的制定過程,這有助於提高他們的自覺與合作意願。

孩子終生陰影!父母千萬別說這句話

青少年普遍希望被當作成年人對待,以上三個步驟不僅能促進親子間的互相理解,還能有效改變孩子的行為模式。在幫助孩子管理手機使用問題時,尊重與共情是最重要的基石。以下為與青少年孩子溝通的核心建議,

第一步:避免說出讓自己後悔的話

在親子關係中,特別是面對青少年時,家長應謹記一個原則:儘量避免在情緒激動時說出讓自己後悔的話,尤其是人身攻擊或傷害性強的言語。

臨床經驗顯示,許多父母在憤怒中說出的某些話語,會深深烙印在孩子心裡,甚至影響他們一生。如有些孩子直到成年甚至父母去世後,仍然記得父母曾對自己說過的某句刺痛心靈的話。為了避免這種遺憾,家長應在情緒激動時保持克制,冷靜後再進行溝通。

第二步:接受「夠好就好」的育兒標準

育兒並非追求完美,家長需要學會接受「good enough is good enough」(夠好就好)的觀念。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孩子、婚姻或人際關係。如果家長用過高的標準要求自己或孩子,往往會將雙方置於高壓環境,導致互動陷入惡性循環。

學會認可自己的努力,並接受孩子的不足,能讓親子關係更輕鬆、健康。這種心態不僅適用於家庭,還適用於工作與生活中的各種人際關係。

*24小時免付費安心專線 1925(依舊愛我)陪您度過低潮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

良醫劃重點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健康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