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級人物齊聚一堂 促台灣醫療產業再升級
光,對人類至關重要。當皮膚、瞳孔受到光照,並且隨著神經傳入人體,就會產生各種效益。例如,影響大腦皮質,進而產生各種情緒反應。北歐國家自殺率普遍較高,也是和日照時間極短,較易引發憂鬱症有關。雖然醫界早已開始使用光電產品來治療或預防疾病,若能更廣泛應用於現今最熱門的大健康產業上,不僅可以造福更多人,也能開創無限商機。
光電技術決定醫療器材等級
美國國家發明家學院院士胡幼圃提到,當年他擔任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長時主管三大項業務,包括了藥品、醫療器材及化妝品類,其中越高階的醫療器材,和光電的關係越密切。例如,最高階的電腦斷層、核磁共振(MRI)或稍微低階一些的X光機,都和光電脫不了關係。
「沒有光電,就沒有醫療器材!」2017年,胡幼圃講座教授主持台北國際光電週生醫光電論壇時指出,如果電源不穩定,所進行中的事情都會停擺,當電壓不穩定時,使用中的儀器也會失準。光的種類非常多,選擇不同的光源,就會造成不一樣的結果,而高階、有選擇性的光電,才能造就優良的醫療器材。
生醫光電發展三大缺口
同一場論壇裡,胡幼圃也提到台灣生醫光電產業發展有三大缺口,包括欠缺開發新產品所需高端技術與跨領域整合人才、法規與國際調合接軌,以及國內中小企業資源缺乏且不易整合等。如今四年過去了,台灣生醫光電產業也持續進步中,例如這二年因應疫情發展,研發出許多新型防疫殺菌的儀器,都是過去不曾見過的產品。不過,雖然技術有所進步,但距離理想還是需要大家一起來努力。
二十年前,台灣大約有三千多家醫療器材公司在美國FDA登記,現在大中華地區經營醫療器材的公司差不多就有七千多家,其中LED製造廠約三千家,推估至少應有千家廠商有能力開發高階光電醫療器材,但事實上總數卻不到一百家,胡幼圃認為我們有大幅進步的條件。
跨領域整合 讓人才發揮所長
擁有優秀的人才,更容易獲得技術及資金,不過若沒有好的環境,人才就無法發揮所長。目前台灣有能力生產高階光電醫療器材的廠商約一百家,如果產業間能互相整合,不但可能大幅擴充,產值也能跟著往上翻十倍。這個理想要如何才能實現呢?胡幼圃認為首先醫療和科技界必須加強溝通及技術和需求能互相了解才行。
光電醫療器材需要量身打造專門法規
如何讓產品通過審核,確保安全無虞後上市,也是非常關鍵的問題。胡幼圃在擔任藥政處長期間,將醫療器材分類化繁為簡,將二十萬餘萬類醫材,從原本的 26大項簡化為 3大類,即今日的Class I ,II , III,新的分類法不僅符合國際標準,也更利於外銷及和其它國家談判。
目前,新醫療器材管理法已經上路,不再跟藥品綁在一起,這項改革對台灣而言是長足的進步。不過,「光電醫療器材」沒有專屬光電醫材的新法規及審核辦法。「光電器材為非侵入性,和許多醫療器材審核的重點不會完全相同!」所需臨床試驗等驗證,並不相同,胡幼圃語重心長的提醒,齊頭式的法規,易造成投資上的浪費,讓產業界裹足不前。
政府獎勵整合 推動生技產業發展
人才整合、專利保護技術,再加上符合國際的法規,對光電醫療器材發展非常重要,若能針對這些問題加以改善,台灣在大健康產業的進展將如虎添翼。所幸,台灣教育界已開始重視醫學及生技產業整合的問題,例如交通大學和陽明大學合併,就是很好的例子。
台灣中小企業最大的優點是極具彈性,但最大的缺點則是缺乏資源,缺乏進行大型開發研究的能力。胡幼圃認為解套的方式是政府獎勵企業間互相整合,大廠就會和中、小廠互補長短、攜手合作,一起推動台灣生技產業發展。
舉辦論壇 讓各界了解現況及發展
今年 12月 10日假圓山大飯店舉辦之「光電在大健康應用趨勢論壇」,邀請出身自醫界的賴清德副總統,以及長期致力於公衛研究的前副總統陳建仁;其它出席的貴賓還包括中研院前院長暨現任生策會會長翁啟惠、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司徒惠康,以及科技部、經濟部、工研院代表等。此外,這次論壇與談貴賓包括台北醫學大學校長林建煌、國防醫學院校長查岱龍、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陳威明、台大醫院新竹生醫分院院長余忠仁等,多位醫界重量級領導者難得齊聚一堂,為台灣醫療產業發展共同發聲。
除了高峰對談之外,這次論壇還邀請工研院綠能所副所長鄭名山(講題:人因照明研究與應用)、Tllia創會長簡奉任博士(講題:從光電到生技)、中華護智協會楊淵韓理事長(講題:阿茲海默症的精準處置與伽碼振盪)、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蔡坤憲(講題:222nm UV-C 光對重要病原微生物之抑菌)等人,舉辦多場專題演講,希望凝聚各界需求共識,共同推動台灣包括光電的醫療產業邁向世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