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大腦退化了嗎?發現極早期失智,別錯失治療關鍵時期
失智症是和老化相關的疾病,一般人可能都以為隨著人類壽命延長,失智的人口也會不斷攀升。其實,根據近二年研究結果顯示,歐美等已開發國家因為人口老化已接近平衡點,加上三高及慢性病控制得當等因素,失智症的發生率反而是下降的趨勢。台灣再過3年即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可見人口老化迅速,因此失智症的發生率還是居高不下!其實,大腦退化並非完全無法預防,只要多點警覺性,就可以避免失智症提早找上門!
及早察覺前兆 把握治療黃金期
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表示,失智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會從認知功能正常,發展至極早期的主觀認知下降(SCD)、輕度認知障礙(MCI),之後再確診為失智。退化型失智通常是不可逆的,不過在極早期的主觀認知下降及輕度認知障礙階段,如果可以及早防範,還是有機會改善。「因此,若能及早察覺患者有失智前兆,是扭轉病程發展的重要關鍵!」王培寧醫師提醒。
大腦主宰的範圍很廣,包括認知功能、情緒、行為及判斷力等,失智前兆的表現也非常多樣性。王培寧醫師指出,美國失智症協會提出的10大警訊,可做為一般人判斷有無失智症狀的參考,內容包括:記憶力減退到影響生活、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有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語言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能力、判斷力變差或減弱、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情緒和個性改變。
利用工具 評估認知狀況
除了多留意長輩是否出現失智前期症狀之外,還可以藉由輔助工具,達到早期評估的效果。王培寧醫師表示,目前失智早期評估可分為以下幾種方式,例如透過抽血或腦脊髓液進行病理評估;利用正子攝影檢查大腦是否出現病變;經由抽血進行基因檢測,評估失智風險;藉由問卷及線上腦年齡測驗等,評估認知功能是否退化。腦年齡測試除了可以和同年齡層的平均值相比,也可以每隔一段時間就測試一次,比較自己不同時期認知功能的變化」王培寧醫師指出,現今腦年齡測試大多以遊戲的形式,例如翻牌、連連看或打地鼠等,讓受試者可以從中檢測記憶力及反應速度等。不過,若測驗出來的成績稍低於標準也不用太過緊張,可以再多試幾次,萬一重複測試結果皆不理想,則可以考慮進一步至醫院接受更完整的檢查。
失智治療 幫患者病情踩煞車
「失智症病程就像走下坡路一樣,只會持續下滑,不過藉由治療,可以幫患者踩煞車,讓下滑的速度變慢,或者維持現狀。」王培寧醫師提到,目前藥物治療分為「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及「麩氨酸NMDA受體之拮抗劑」兩種,前者可以增加輕、中、重度失智症患者腦內的乙醯膽鹼濃度,而後者則是用來降低中、重度患者腦細胞的死亡率。其中,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又可分為錠劑、口內崩解片、針劑、滴劑等,醫師會視患者本身的情況及需求來加以選擇。此外,針對需要同時使用兩種機轉藥物治療的患者,今年3月健保署也進一步放寬健保給付條件,對於符合資格的中、重度病患來說,是一項利多的好消息!
2020年,國際知名醫學期刊曾提出只要做到避免腦外傷、高血壓、抽菸、喝酒、肥胖、聽力退化及空汙等12個危險因子,就可以預防或延緩40%的失智症病例發生。王培寧醫師指出,過去大家較忽略聽力退化及空汙對大腦的影響,其實聽覺和「語言功能」及「人際溝通」都有關係,聽力不佳會減少大腦的刺激,而空氣中的P.M.也會傷害神經系統,兩者皆會提升失智風險。此外,若能多運動、多進行益智活動及社交接觸,對於防治失智都很有助益。針對有失智照護需要的民眾或家屬,也可以多利用各地的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除了運用相關服務資源之外,也能獲得更多照護資訊。
失智症影響所及的不只是患者本身,對於家屬而言,失智照護工作需投入相當多的人力及物力,因此,善用評估工具,提高早期診斷的機會,避免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機,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 王培寧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