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範武漢肺炎:口罩、洗手、消毒 公衛專家一一解析

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日趨嚴峻,一般民眾如何防範?台大公衛學系教授張靜文22日在台大公衛學院舉辦的新冠病毒公共衛生社區防疫教育課程中,以「面對冠狀病毒之個人與環境防護」發表演說,提供民眾手部清潔、環境消毒和口罩使用等建議,快來看看公衛專家怎麼說。

呼吸道疾病如何傳播? 飛沫這3種傳播方式要注意

張靜文說明,飛沫是感染者呼吸、講話、咳嗽、打噴嚏,從呼吸道噴發出來的微粒,包含有很多水分、蛋白質、唾液和病菌。飛沫離開感染者後,可能隨重力降落,掉落範圍和粒徑有關,粒徑越大掉落表面時間越快,且隨著空氣濕度變低,飛沫水分快速揮發,乾燥留下的顆粒稱「飛沫核」,有機會飄浮在空氣中。

張靜文表示,較大的飛沫因重力而接觸表面,而小飛沫很快就乾燥,變成飛沫核在空氣中,尺寸介於之間的飛沫,則以飛沫形式存在空氣中,這三種飛沫傳播方式,是需要注意的。

如果飛沫很快降落物體表面,人可能因此觸碰發生「間接接觸感染」;或感染者打噴嚏在手上,碰觸感染者會「直接接觸感染」;也可能吸入感染者近距離的飛沫而感染,或由飛沫核造成更長距離的傳播。

她也強調,新冠病毒的透過哪種傳播方式還需要研究證據,但可以參考其他冠狀病毒的研究。

每天環境消毒很重要 選擇有這些

張靜文指出,MERS和SARS病毒室溫下都可以在金屬、塑膠、布、金屬等乾燥表面可存活數天,研究認為這類乾燥表面可能有傳染風險,因此每天消毒很重要,其中氯化學品和75%酒精是不錯的選擇。

根據冠狀病毒CoV-229E研究發現,0.1%漂白水可以在1分鐘內使病毒濃度下降1千倍。民眾選購時,要注意漂白水的濃度,一般市面約5-6%,稀釋一百倍可達0.05%,只要至少維持10分鐘,也有不錯消毒效果。但要小心對於皮膚、呼吸道刺激,使用時要保持通風、配戴口罩、手套。消毒完後,表面再用清水清潔過。

在SARS病毒研究中,70%-100%乙醇和丙醇類,在30秒內也可以使病毒濃度下降1千-10萬倍。

手部清潔要做好 肥皂+清水首選

張靜文提到,手上原本就有共生細菌,肥皂可以洗去短暫接觸的微生物,不會移除長期與人體共存的微生物,是清潔非常好的方法。除非當下沒有肥皂,才會使用乾洗手(例如60-80%酒精),洗手時要注意手心、手腕、大拇指等病菌熱區。

至於其他抗菌劑,含碘化合物和含氯化合物對皮膚刺激較大,須謹慎注意。

只戴口罩不夠 還要配合洗手

張靜文表示,醫用(外科手術)口罩其實最主要是給感染者,防止感染者咳嗽噴出的大飛沫,至於健康的人只戴口罩防護力是不夠的,還必須配合手部衛生,研究顯示有助預防呼吸道感染。

至於口罩可不可以重複使用?如果防疫物資充足,一次性口罩再使用絕不是優先考量,因為研究證實微生物會存活在口罩上,還能夠從口罩飛揚在空氣中,也會因為手觸摸再傳播到其他地方。此外,口罩再生研究都是基於N95口罩,醫用口罩以紫外線殺菌後,防護效果仍不清楚。

面對冠狀病毒的個人與環境防護 公衛專家提3關鍵

(1)病毒活不下來或病毒傳不出去:專注在感染者,必須隔離與妥善治療;而接觸感染個案,必須居家隔離,且要更好的消毒、加強手部衛生、使用口罩。

(2)人暴露不到:避免長時間、近距離、室內聚集;若不可避免,應使用口罩、手部清潔消毒;上述場所、大眾運輸工作加強環境消毒。

(3)人可以抵抗:靠每個人維持正常運動、飲食和作息,促進免疫功能,且有良好醫療支持,不讓感染者變重症。

另外,必須關注易感族群,包含醫療人員、計程車司機,小心變感染者。張靜文說,感染風險和防護強度是對應的,不要輕忽,也不要防護過度,以目前資料,顯示新冠病毒應該不會比其他病病難控制。

【延伸閱讀】
長戴口罩防肺炎 酒糟性皮膚炎復發竟增三成

高血壓減壓控制 一根導管就可搞定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