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300年惡性循環:越貧窮,越黑心

這是一個消費者追求有機和純正食品的時代,更是一個食品醜聞不斷爆發的時代。然而,你不必慨嘆人心不古,也不必認定西方的月亮比東方圓,「廚房裡的思想家」、劍橋大學學者碧.威爾森要告訴你的是:黑心食品的歷史,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早,造假的惡質程度,過去不輸於現在。當代人餐桌上的謊言,至少可追溯到三百年前的英國,甚至可以前溯到把鉛摻入葡萄酒裡以追求美味的古羅馬時代。

如果你是個有錢的第一世界公民,又很注重自己吃下的東西,你可以為自己創造一種多元且純正的飲食條件。你可以到農民市集,直接從菜農手中買到新鮮碧綠的瑞士甜菜,買回家蒸熟後滴上幾滴初榨橄欖油,再撒上一點潔淨無瑕的海鹽。你也可以買到有機放養的雞,喝到無農藥的當地產蘋果汁,還可以花4英鎊買上一條最好的、非漂白的自然發酵麵包。

如果你沒錢,就只能自求多福、小心謹慎,否則很容易吃到黑心食品。例如,肉裡頭很可能被注射過荷爾蒙和水;麵包很可能被漂白並加入了防腐劑,而且通常沒什麼營養;油很可能是氫化油;純果汁太貴,所以你的孩子只能喝添加色素和甜味劑的南瓜汁。有錢人不用大費周章,然而對大多數窮人來說,想要吃到純正的食物永遠是件難事。

1840年代的英國,黑心食品已經到了肆無忌憚的地步,窮人又特別窮,即使價格再低也負擔不起。當時一位叫作梅修的記者曾走上倫敦街頭,現場觀察窮人的生活,取得了第一手資料,撰寫成一系列報導刊登在《晨報》上。

梅修撰寫的文章中,最令人震驚的都與倫敦窮人階級可怕的食品問題有關:「當我們想到商家偷斤減兩,想到供應商品的品質時,應該馬上意識到他們欺騙窮人的作法是多麼殘忍。窮人所得的報酬已經很低了,相較之下他們購買的所有物品的價格無疑都非常高。」他們不得不經常光顧一些攤販、流動商人,或是那些沿街叫賣水果和蔬菜的小販,這些商品價格雖然低廉,但被騙的機會卻更高。窮人得工作好幾個鐘頭,才能賺到微薄的薪水,卻被這些黑心小販騙走了一大半。

來源:Grant Bishop@flickr, CC BY-SA 2.0

1840年代,在那些非常貧困的城市中,食品買家與賣家沒什麼不同,卻又互不信任。那些販賣食品給窮人的商人,大多也是窮人。還有些商人會將客戶視為敵人,視為可怕的眼中釘,認為客人幾乎不怎麼花錢還經常殺價。有位小販告訴梅修,他們經常不得不以成本價出售。「人們身上都沒錢—他們是這麼對我們說的。如果說他們是窮人,那我們就更窮了。」在這種貧困的經濟狀況下,略施點欺騙行為對這些窮人來說是無傷大雅的—那是為了求生存而收取的一種彌補性收入,順便也能報復客人的苛刻。

通常這些小販都以低價來競爭,這是留住客人的唯一辦法。只有賣得便宜才能與對手競爭,「除非價格實在沒得減了,否則我們會想盡辦法讓自己的商品價格低於對手,這是我們謀生的手段」。無論賣家怎麼怪罪於經濟狀況,降價銷售都是一種有害他人的犯罪行為,直接影響到窮人的健康。用盡方法達到降價的可能,只會把黑心的食物強推給救濟院、監獄、醫院及其它公共機構裡那些最窮的人,因為只有報價最低的競標者才能獲得合約,因此不可能不在食物中造假。

1
2
3
4
單頁閱讀
良醫讀書會

良醫讀書會

查看全部

合作出版社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