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發炎是身體有火 跟火氣大有什麼不一樣?注意!這些人容易讓慢性發炎上門

良醫問診良醫問診 撰文者: 陳宛欣 整理2023-12-25

發炎是指身體某部位出現紅、腫、熱、痛的現象,若持續進展超過三個月以上,就會被定義為慢性發炎。

「炎」是由兩個火組成,火是中醫六種常見的病邪之一。過度的「火邪」,造成紅、腫、熱、痛等發炎的表現,若持續漠視,將會衍生成慢性發炎的疾病。中華民國中醫內科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學術組教授暨中醫部主治醫師洪裕強指出,以中醫的觀點來說,慢性發炎代表的可能是「敵人太強(實火)」或是「自身太弱(虛火)」。以下為口述紀要:

六氣變邪氣,會使身體發炎

傳統醫學很強調自然運行對身體的影響,如季節轉變、天氣變化,這些周圍環境的元素,中醫歸納為六氣——風、寒、暑、濕、燥、火,是供養身體生長發育的必要元素,但任一元素發生異常,太強或太弱,會變成邪氣,會讓身體調節失常,甚至造成疾病。

過度的火邪攻擊,一旦個體正氣或所謂的免疫力變弱,不足以抵抗火邪攻擊,造成身體異常的狀態,在臨床表現就相當於發炎的表現。而愛飲酒、嗜吃辛辣物、肉食主義等不當飲食、過度肥胖、長期壓力、過敏原長期接觸與長期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都容易造成火邪侵襲身體,導致慢性發炎。

中醫講求陰陽平衡,著重虛實之分,火邪的成因與治療方式也可分為實火及虛火。過度火邪造成的實火,脈象有力,治療上會以清熱解毒的「祛邪」為主;虛火則是因自己免疫力較弱造成,其脈象偏弱、無力,中醫師會採取滋陰清熱的「扶正」方式來治療。

身體有火,不可輕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長期的火邪也可能導致癌症發生,譬如長期B型或C型肝炎會導致肝癌;幽門螺旋桿菌造成的慢性胃炎,可能與胃癌有關。不管是實火、虛火,只要長期的刺激下,都可能導致身體某些細胞異常增生,形成腫瘤、血瘀,甚至提升罹癌的風險。

上述因子外,濕熱體質者容易肢體沉重、疲勞感、白帶偏黃、皮膚痤瘡、大便黏溏不爽有臭穢、小便經常呈深黃色等,也較易發生慢性發炎。因不良生活習慣或身體狀況差,導致濕熱體質者較無法代謝體內的濕邪與熱邪,比其他體質者更容易有紅腫熱痛的發炎症狀。另外,陰虛體質者也可能因慢性發炎導致口燥咽乾、手足心熱、便乾尿黃等虛熱症狀。

養生以涼補、平補為主

慢性發炎等於「熱證」有火,中醫強調平衡的概念,主張「熱者寒之」,因此建議養生食補需要降火,採用涼補、平補為主,偶爾還能喝冰涼飲品。平補如「四神湯」,由山藥、茯苓、芡實、蓮子組成,這四種藥材溫和,具有平補脾胃的功效,其他還有番薯、蘋果、白木耳等平性中藥皆可做為平補之用;涼補可以食用綠豆湯、椰子水、西瓜汁、苦瓜、水梨等具有清熱退火之物。

慢性發炎者平時不要喝太燙,不宜吃薑母鴨、麻油雞、當歸鴨等溫補,只有在病情緩解且在低溫時才較建議食用。一般、偏涼體質者雖可溫補,但若吃到流鼻血、便秘、晚上睡不著等情形,就表示已影響到交感神經,補過度了,因此還是要斟酌分量、體質尤佳。

而我自己遵從中醫古典文獻《內經》主張的「食飲有節,起居有常」,晚上十一點前就寢。會造成火邪侵襲的身體,與日常生活習慣有關。在中醫的觀點認為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三點是肝膽經休息的時間。若常超過十一點尚未就寢,可能就會出現肝火的情形,進而造成身體的炎症反應。個人也因偏寒性體質,除非身體有發炎狀況,平時飲食以溫補且熱食為主,每日除了肉食,也會進食五種不同種類的蔬果。

火氣大是當下個人主觀感受

有些民眾認為火氣大就等於身體正在發炎當中,其實不一定。身體發炎是客觀的反應,須有血液白血球和發炎介質參與的免疫反應,除了有紅、腫、熱、痛外,抽血檢查可能會發現有白血球、淋巴球、紅血球沉降速率(ESR)或C反應性蛋白(CRP)等檢測值異常的結果。

而火氣大是個人主觀的感受,常見的症狀有嘴巴破、牙齦腫、便秘或大發脾氣等。從兩者症狀來看,火氣大不一定會出現典型發炎反應之紅、腫、熱、痛,且血液指標也不見得會有異常的表現。加上火氣大通常是當下的感受、短時間的結果,程度上也可能尚未達到發炎的臨界點。

值班醫師 洪裕強
學歷: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系、陽明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高雄長庚中醫部主任、高雄長庚中醫科系主任、林口長庚中醫內科主治醫師
現職:高雄長庚學術組教授暨中醫部主治醫師、長庚大學中醫系部定教授、中華民國中醫內科醫學會理事長、台灣中醫醫學教育學會常務理事

中西藥可以一起吃嗎?
可以。考量食物在胃排空的時間,西藥、中藥間隔1小時吃,基本上就可以避免交互作用。若還是擔心,間隔2個小時也可以。
良醫問診

良醫問診

查看全部

良醫編輯部

由良醫編輯群採訪各科別權威醫師,透過專訪為民眾解答常見的疾病問題,解析最新醫療趨勢。本專欄為隔週一期,並同步刊登於《商業周刊》。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