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元面膜,天天敷也有效?一本書害慘千萬女人!台大化工博士揭開「便宜面膜」的恐怖真相
隨著面膜越賣越便宜,朋友開始問我一個問題:「那些便宜的面膜...真的能用嗎?」
有這樣的顧慮也是理所當然的。這幾年有黑心食品、黑心餐具,當然也會懷疑是否有黑心面膜。網路上甚至有KUSO的影片,就是在講大陸女生用了黑心螢光劑面膜,之後夜裡臉都會發綠光。影片當然是誇大搞笑的,但也反映了消費者心中的憂慮:會不會買到黑心面膜?要怎麼分辨呢?
判斷準則一:價格
不論是台灣本地,還是日系、韓系的「平輸水貨」,有兩個很簡單的方法來初步篩選面膜:價格和通路。
先說價格。一個單片包裝的面膜,大概是3個部分構成的:面膜布、精華液、鋁袋。如果以最低規格來計算,用最普遍的水針布,搭配最簡單的基本保濕精華液,鋁袋也是最樸素的單色印刷的話,除了材料成本,加上攪料、充填、封膜等等人工費用,一片面膜的成本,大概是在4~6塊上下。
「謝博士,還滿便宜的啊~」
這可是成本喔!如果再算上紙盒印刷、網路購物的運費、通路及品牌商的利潤的話,一片最最基本款的保濕面膜售價,不太可能低於10元;如果還要追加「美白」、「抗老」等效果,成本當然要更往上加。
如果是正派經營的廠商,每批面膜都還會各自加上各項送測的成本,因為要檢驗生菌數、螢光劑、重金屬。此外,其實「水質」也是一個很大的成本,有良心的廠商會使用經過過濾的逆滲透水(RO水)來調製精華液,比較沒良心的,就直接用自來水了;更惡劣甚至有聽過地下水抽上來用的。雖然不乾淨,反正防腐劑加重一點,自己不要敷就好啦!
考慮以上各項因素之後,很誠心的建議:一片10元以下的面膜,真的請各位三思啊。
準則二:通路與產品標示
購買的通路則是另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基本上,大型連鎖藥妝店、量販店...等正規實體通路,都會主動要求廠商提供各項檢測報告證明品質無虞;虛擬通路來說,知名的電子商務平台也跟正規實體通路一樣,對品質有一定的要求。在這些通路上買的面膜,基本上可以安心。
但如果是網拍賣家、自營小店、個人賣家平行輸入......這些非正規通路的話,就要小心了。並不是說這些通路買的保養品一定有問題,而是中獎的機率的確比較高。幾年前曾有女大學生在「格子趣」這種寄賣的小店購買專櫃品牌的特價便宜面膜,打開來要敷才發現竟然已經臭酸。媒體追查,發現這面膜是大陸仿冒的,非但不是專櫃品牌,並且根本找不出貨源--因為賣家聲稱「也是網拍上買來的」最後求償無門。我真想問,為什麼要拿自己的皮膚開玩笑呢?省小錢購買這種連賣方是誰都不知道的面膜,還不如什麼都不要敷,對皮膚還比較好。
正常的化妝品、保養品,包裝上一定會提供製造商或是進口商的名稱和地址,也會寫出全成分表,上面提到的正規通路販賣的產品,都會符合這個標準,但網購、水貨等就很難要求了。近年常常看到平行輸入的賣家主打的面膜「韓國熱賣」「日本最夯」,但有時卻不提供任何品牌、成分資訊,只由網路正妹代言體驗、展現效果,這種的就比較可疑了。建議大家如果想購買這類型產品,還是仔細Google一下國際網頁,看看是不是真的有這個品牌?成分是什麼?真的有像賣家聲稱的在國外也很熱門嗎?不要買到了地下工廠生產的來路不明保養品。想想看,新聞中的女大生還好拿到臭酸的面膜,讓她發現不對勁沒有使用;在被踢爆之前,可能早就有幾百個其他女生已經購買、使用了這些冒牌面膜,她們敷上臉的,到底是什麼?
平價面膜有用嗎?
以保養專業觀點,面膜只要品質安全,多敷一定是有用的;但也別奢望一片十幾二十元的面膜,真的有很厲害、媲美精華液的高濃度有效成分。
怎麼說呢?因為片狀面膜最大的效果,就是短時間幫肌膚補充大量水分:你想想看,在敷面膜的15~20分鐘內,肌膚只能做一件事,就是吸收水分。而肌膚角質層只要充滿水分,自然排列整齊、散發光澤;臉上缺水的小細紋,也會因為肌膚含水量提高而淡化。所以每次剛敷完面膜,是不是都感覺自己的膚質進步不只一個等級、年輕5歲呢?
「這不是很好嗎?那就都敷面膜就好啦!」
問題就在於,如果沒有其他有效成分,只靠補充水分提高角質含水量的話,膚況的改善,來的快去的也快。大概敷完面膜的2-3小時後,就會漸漸恢復原狀了。如果希望肌膚得到更好的改善,還是得乖乖保養護膚:有效成分濃度不高的平價面膜,只能救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