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一遇火燒車...記住這保命3招,專業防災人員教你加快逃生速度!
文/蔡宗翰
7月19日中午,一輛含台籍駕駛與導遊、總計26人的中國大連陸客旅遊團遊覽車,不幸於國道2號桃園機場聯絡道西向2.9K處自撞起火燃燒,消防隊火速趕到現場,但車內已滿布焦屍,場面駭人,連歷經大小火場的資深警消,進入火場也怵目驚心。
公路總局統計,台灣近10年來共發生37件營業大客車火災事故,起火原因有很多種,有過樹枝卡到輪胎,導致鎖死冒火;也有因車輛線路老舊或是引擎內機油滲油造成的起火意外,但大多都能及時撲滅。本起意外車身燒到全毀、全車26人全數罹難,為歷年最慘重。
為何如此慘重?
一般遊覽車的引擎、冷氣和油箱都集中在車後,所以發生火燒車的起火點,一般都是集中在車後段;或因輪胎過熱起火。但這次從車頭先著火,相當少見,確切起火原因仍需調查單位進行鑑定。
面對如此慘重的傷亡人數,從人員避難求生的觀點來看,可從三個面向來探討:
1、乘客可能不知道遊覽車上各個逃生出口的位置
本次事件是車頭起火,因此除司機門、大門外,最有機會的求生管道是左側的安全門和車頂天窗。然而,一般人的避難習性,會習慣從曾進來的路徑逃生,若一開始並未掌握各個逃生出口位置,危急時刻根本來不及應變。
2、乘客找到逃生出口的位置,但不知道開啟的要領
政府規定遊覽車發車前須播放逃生安全影片,詳細說明如何使用安全門、天窗和車窗擊破器的逃生程序,如果業者沒有播放,或乘客沒仔細觀看,情急之下,可能不知道如何解鎖逃生。
3、司機導遊第一時間因某些因素無法協助乘客避難
依最後的結果判斷,坐在車子前方的司機和導遊,很可能在第一時間就撞暈或罹難,所以無人協助、引導乘客逃生。
事件發生後,身邊的人無不聞車色變。因遊覽車屬於密閉空間,火災時若無法第一時間撲滅火勢,煙熱將迅速占滿空間,因此從避難安全的角度,應從「加快人員逃生速度」及「延長安全逃生時間」兩個角度思考,意即從「提升駕駛與乘客的應變能力」及「改善大客車的消防安全設備」著手。
提升駕駛與乘客的應變能力
身為駕駛或乘客,如何加快逃生速度?
1、熟悉逃生出口及開啟方式
一般大客車輛的緊急安全逃生出口有二,「安全逃生門」的位置多位於車身左側的中、後段,並標明「緊急出口」四字,只要將其下方紅色保護蓋由上往下打開、旋轉把手便可推開。另一個為「車頂逃生口」,提供車輛發生緊急翻覆後使用,只要把「車頂逃生口」的紅色開關旋轉至開啟位置、然後往外推出即可逃出。
2、使用車內滅火器
自民國93年起,國內大客車須配有兩具滅火器,一具通常放置於駕駛座的後方、另一具則置於安全逃生門附近,使用方式與一般滅火器相同(滅火器使用口訣為「拉瞄壓掃」)。
3、善用車窗擊破器
大客車依法須至少放置3具「車窗擊破器」,一具擺放在駕駛座附近,另外兩具則置於兩側車窗。使用時往安全窗上標明擊破點的四個角落、用力將其擊碎,若敲擊完後車窗僅有裂痕未破碎,可使用車內滅火器加以撞擊、以利逃生。
交通部遊覽車逃生影片:
臺北市區監理所搭乘大客車及租用遊覽車安全常識:
改善大客車的消防安全設備
大客車火災傷亡的關鍵不是在其發生地點,而是大客車本身的危險性。
只要火災燒到乘客所在區域,火勢蔓延就非常迅速,相較於其他大眾運輸工具如火車、船、飛機,大客車的防火安全標準相對較低,所以歐洲一些機構正在研訂新的大客車消防安全測試規範。
除了車輛內部窗簾、坐墊、地毯應符合耐燃或防焰規章外,內政部消防署前組長林金宏也談到,若要有效改善大客車的消防安全設備,光靠設置滅火器是不夠的,設置消防滅火系統,絕對是大客車火災最有效的因應措施,而最好的設備是細水霧滅火系統。
細水霧滅火系統的目的並非撲滅火勢,而是利用細水霧進行降溫,藉以控制、侷限火勢,以延長人員安全逃生時間。
結論
車輛火災與建築物火災的燃燒樣態不同,火煙蔓延的速度非常快,萬一真的發生火燒車,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逃生。我們無法預期每次的災害類型,但唯一不變的是個人的防災觀念與安全意識的建立。
26人的罹難,希望能喚醒大客車長期以來遭漠視的各項安全問題。
本文作者為中央警大消防學系學士、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防災科技研究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