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前兆會出現噁心、胃灼熱感?共食、共用餐具...也是高風險行為!一次解析「胃癌」的2大成因、4種檢查方法

胃癌是胃長期、慢性發炎,進而造成慢性萎縮性胃炎或黏膜腸上皮化生的癌前病變出現,最後導致胃癌。

良醫劃重點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 陳宛欣 整理2022-11-15

1.胃癌的成因為何?
2.胃癌的症狀有哪些?
3.胃癌如何分期?
4.胃癌存活率為何?
5.胃癌該如何檢查?

{DS}

根據衛福部公布的癌症登記報告,胃癌(stomach cancer、gastric cancer)在所有癌症中發生率為第9名,癌症死亡率排名第8名,好發年齡大部分在50歲到70歲之間。

胃癌又可分為三種:胃腺癌、原發性胃淋巴瘤、胃肉瘤,胃癌約有9成屬於胃腺癌。由於胃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若出現體重下降及持續腹痛,會以為是一般腸胃問題而輕忽,所以往往發現時都已是中晚期。根據2018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胃癌第三、四期患者合計超過半數(約55%),第四期患者甚至高達32.59%。但若有定時檢查、篩檢,胃癌第一期的5年存活率還是可以高達9成。

胃癌的成因為何?

胃癌是胃長期、慢性發炎,進而造成慢性萎縮性胃炎或黏膜腸上皮化生的癌前病變出現,最後導致胃癌。為何會造成胃的慢性發炎?胃癌權威吳明賢表示,罹患胃癌主要有2大因素:

一、先天的遺傳因素:先天性胃癌比例很少,甚至不滿5%
二、後天因素:胃癌大部份都是與後天飲食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

幽門螺旋桿菌的危險性
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經口、糞口傳染」的疾病,通常是不小心吃下遭幽門螺旋桿菌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或是小時候與親友共食、唾液口水的交換與散布導致。研究發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較無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風險高5.6倍。而且一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9成以上都會變成慢性感染,若無治療,就會一輩子潛伏在胃裡。吳明賢表示,根據台灣大學醫療團隊研究,接受除菌治療可降低5成罹患胃癌的風險。

胃癌的症狀有哪些?

胃癌常見的臨床症狀有:

-消化不良、食慾下降
-持續性上腹痛、腹瀉
-噁心感、打嗝
-胃灼熱感
-消化道出血
-解黑便
-體重減輕

但也因為胃癌的早期症狀不明顯,只有上腹痛較為明顯,會被早期發覺,通常都是健康檢查時被發現。而且上腹痛在臨床上也常和潰瘍或是非潰瘍性的消化不良搞混,因此若出現貧血、體重減輕、嘔吐或是出血等較嚴重症狀,都可能已是胃癌晚期。

再加上自我診斷難,且現在有胃腸症狀的人多、拿到胃腸藥方便,所以更可能讓人錯失早期診斷的機會。

延伸閱讀:上腹痛伴隨嘔吐,小心「胃癌」作祟!想避免癌症威脅,及早揪出幽門螺旋桿菌很重要

胃癌如何分期?

胃癌的分期系統主要來自三大組織:美國聯合癌症委員會、日本胃癌研究會及國際抗癌委員會,並以「TNM分期標準系統」當作依據。(T代表腫瘤,癌細胞在胃壁浸潤的深度;N是局部淋巴腺的轉移;M則是看是否有遠處的轉移)依據TNM各項的組合成為臨床第一、二、三、四期。

根據嘉義基督教醫院及嘉義長庚醫院資料顯示,胃癌大致的分期為以下:

1、第零期:癌細胞僅存在於胃內上皮層。
2、第一期:癌細胞存在胃上皮細胞層之下,未侵犯到胃肌肉層或淋巴結轉移。
3、第二A期:可能已侵犯肌肉層、但未侵犯腹壁,以及淋巴區域轉移顆數(6顆以下),並且無遠處轉移。
4、第二B期:可能已侵犯肌肉層(已侵犯肌肉漿膜層),以及淋巴區域轉移顆數(大於等於7顆),並且無遠處轉移。
5、第三A期:可能已侵犯肌肉層、漿膜下層(或已侵犯漿膜層)及淋巴區域轉移顆數。
6、第三B期:已侵犯到漿膜下層,及淋巴區域轉移顆數或已侵犯到周遭器官,並且無遠處轉移。
7、第三C期:已侵犯到胃壁的漿膜層,及淋巴區域轉移顆數或已侵犯到周遭器官,並且無遠處轉移。
8、第四期:癌細胞穿過胃壁侵犯到其他器官,也有淋巴結轉移,並有遠端轉移。

胃癌存活率為何?

第一期:5年存活率大於90%
第二期:5年存活率大約60~70%
第三期:5年存活率大約30~55%
第四期:5年存活率大約5~10%

胃癌該如何檢查?

1、糞便潛血試驗:若有胃出血情形,糞便潛血試驗可檢查出糞便內肉眼不可見的血液
2、胃鏡檢查(上消化內視鏡檢查)
3、電腦斷層檢查:更精確、更廣泛的看到胃部腫瘤大小及臨近組織是否有轉移的情形
4、鋇劑攝影(上消化道X光攝影):請病人喝下鋇劑顯影劑,經由顯影劑在胃裡灌注及排空的情形,藉以判斷腫瘤位子、大小

延伸閱讀:8成癌症都是在50歲後發生!該做哪些健康檢查?多久要做一次?50歲後的「6大免費篩檢」一次看

參考資料: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
嘉義基督教醫院
台北慈濟醫院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呂宇真

良醫劃重點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健康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