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超過「這時間」就是慢性便秘!功能型、腸躁症型...慢性便秘有4種,從「大便形狀量表」看便便健康度

我們必須先了解便祕的定義,根據多國專家的共識而來的羅馬第四版(Rome IV)標準,將慢性便祕疾病分為四種亞型,而慢性的意思是,符合診斷的情況已持續三個月以上。

良醫讀書會良醫讀書會 撰文者: 王姿允2024-05-02

慢性便祕 (Chronic constipation)非常普遍,盛行率約10%∼ 15%,常見於女性及高齡者。但在臨床上常看到很多是「心理性的覺得便祕」,也就是並不符合醫學上對於便祕的定義,而是自己主觀認定覺得沒有「每天排便」就是便祕。也因為這樣心理性的焦慮,導致過度用藥或是使用一些坊間的產品,使得便祕越來越嚴重。有藥物依賴,一停掉相關產品或藥物就會發生更嚴重的便祕。

首先我們必須先了解便祕的定義,根據多國專家的共識而來的羅馬第四版(Rome IV)標準,將慢性便祕疾病分為四種亞型,而慢性的意思是,符合診斷的情況已持續三個月以上:

(1)功能性便祕(functional constipation, FC)
(2)腸躁症伴隨便祕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constipation, IBS-C)
(3)鴉片類藥物誘導的便祕 (opioid-induced constipation, OIC)
(4)功能性排便障礙 (functional defecation disorders),包括排便推進力不足和排便協同失調(dyssynergic defecation)。這些疾病的初始管理方法相似,皆側重於飲食跟生活型態。

「慢性便祕」功能障礙的病理生理學尚未完全釐清,因牽涉多種因素,包括飲食生活類型、遺傳易感性、結腸運動、吸收、社會經濟地位、日常行為以及生物(例如:懷孕)和疾病藥物等續發性因素。但普遍的假說還是與腸道疾病有關,即腸—腦軸之間的相互作用,包括內臟超敏反應 (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感覺╱運動功能異常、結腸運輸延遲和中樞知覺的改變。讀到這裡你會發現,跟上一個章節講到「功能性腸胃障礙」的原因有許多重疊之處。慢性便祕的亞型當中,只有鴉片類藥物誘導的便祕(OIC)的機轉是確立的,主因就是胃腸道中鴉片受器 (opioid receptors)的刺激導致腸道分泌和蠕動的減少,其他亞型的診斷標準如下:

「功能性便祕」的診斷須排除腸躁症、發炎性大腸疾病,以及腸道癌症等原因,而且符合以下的描述(Rome IV criteria):

(1) 有四分之一以上的時間排便都需要用力。
(2) 有四分之一以上的時間糞便體積過大或過硬。
(3) 有四分之一以上的時間感覺解便不完全。
(4) 有四分之一以上的時間感覺到肛門直腸有阻塞。
(5) 有四分之一以上的排便需要以手指幫忙解便。
(6) 每週排便次數少於3 次。

以上症狀至少符合兩者,再加上「不使用緩瀉劑,就鮮少有軟便」,就符合真正「功能性便祕」的診斷,才需要進一步處理。

「腸躁症伴隨便祕」(IBS-C): 每週至少有1 天腹痛發作,其疼痛至少伴隨下列兩項相關症狀:
(1)排便頻率改變→變得不規律。
(2)糞便形態改變→變得較硬。
(3)疼痛與排便有關 (排便後緩解)。

「功能性排便障礙」(排便推進力不足和排便協同失調)――這些患者必須滿足功能性便祕或腸躁症伴隨便祕的其中一樣標準,同時加上三項中的其中兩項直腸排便受損的特徵(要安排檢查才能得知):

(1) 異常氣球排出試驗 (balloon expulsion test):判斷直腸感覺功能和骨盆底肌的功能。
(2)肛門直腸排出功能異常伴隨肌電圖(EMG)異常結果。
(3)排便造影時發現直腸排便受損,但無結構性病變。

除了以上分類,也可由糞便的型態來判斷便祕的性質。一般食物殘渣到達大腸的最初呈現稀糊狀,在經過升結腸、橫結腸至降結腸時,水分會不斷被吸收變固體狀,並同時經由協調性的平滑肌收縮,將糞便往直腸方向推送。故糞便在大腸內停留時間愈久,水分被吸收愈多,就會變得越乾硬。因此我們可用「布里斯托爾糞便形態量表」(BSFS) 來評估,在臨床上是十分實用的工具。如圖所示,第一型跟第二型是便祕常見的型態,第六跟第七型是屬於腹瀉,介於中間的是正常範圍。這個型態表也是比排便頻率更可靠的結腸運輸指標,從第一型到第七型代表運輸時間從慢到快 (100 小時才到終點,跟10 小時抵達終點的差別),這個評估表比排便的頻率更能顯示腸道運輸時間的真實狀態。不過我也常常提醒,每個人的運輸時間都有一些先天的影響,就像有人一天就能跑到終點,有些人三天才跑到終點,跑步的速度有先天條件的限制。重點在是否有符合上述「功能性便祕」的條件,才叫做真的便祕,所以民眾也不用因為一、兩天沒有解便就感到焦慮。

布里斯托爾糞便形態量表。



本文摘自《腸胃營養學全書》,商周出版。

責任編輯:曾耀儀
核稿編輯:陳宛欣

書籍介紹

腸胃營養學全書:融合實證、臨床與研究,改善腸道機能、降低疾病風險最重要的保健指南

作者: 王姿允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4/04/20

作者簡介

王姿允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曾擔任國立成功大學家庭醫學部總醫師、國立成功大學家庭醫學部兼任教學主治醫師,除了是台灣家庭醫學部定專科以外,也是台灣肥胖、老年、骨鬆、美容醫學會認定專科醫師。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醫學所博士班從事腸道菌研究,並任職台灣微菌健康促進學會理事長。

王醫師從事腸道微菌和肥胖的研究,同時身為「4+2R代謝飲食法創始人」,以養腸道好菌為宗旨研究出「4+2R代謝飲食法」,也擔任仕靖有限公司營養醫學顧問醫師,參與研發跟製作。現任職無齡診所院長、湞媄診所院長、馨蕙馨醫院,專職體重管理、醫學美容和腸道菌相分析。


良醫讀書會

良醫讀書會

查看全部

合作出版社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