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力下降正在吞噬你的生活功能!30歲就要注意 吃對「蛋白質」養出關鍵

吳佩琪2023-03-17
2025年,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隨著平均壽命不斷延長,肌少症及骨質疏鬆症所帶來的行動力危機,也成為國人健康上的新隱憂!聯新國際醫院復健科主任暨運動中心主任林頌凱指出,行動力下降是所有人都需面臨的課題,沒有一個人逃得掉,與其等到出現問題再來補救,不如趁年輕時好好培養行動力,才能活得健康又有生活品質!

聯新國際醫院復健科主任暨運動中心主任林頌凱指出,行動力下降是所有人都需面臨的課題,須趁年輕時好好培養行動力。

到底什麼是行動力呢?「簡單來說,行動力是一個人基本的功能及需求,就是我們想去哪就去哪,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能力」林頌凱進一步分析,對一個年紀尚輕、還未失去行動力的人來說,肯定無法感受到行動力的重要性,但對已經失去行動力的人而言,無疑是一種人權的剝奪,同時還會降低生活品質及生活成就。

過去的觀念認為「上了年紀之後,行動力自然會變差」,因此,大多建議女性更年期或男性60歲上下時要開始注意行動力,「這是針對傳統勞動社會的準則,現今社會生活型態及對生活品質的要求已大不相同,建議30歲左右就要開始關心行動力!」林頌凱表示,現代人不是整天坐著打電腦就是追劇,活動量一代比一代少,行動力當然也就一代不如一代!

行動力下滑會出現哪些警訊?

肌肉量及骨質的流失是無聲無息的,當自己或家人出現下列情況時,就要有所警覺,可能是肌肉衰退而影響行動力:

  1. 擰不開瓶蓋、握力不足。
  2. 從椅子起身感覺比以前吃力
  3. 膝蓋無力,開始不喜歡或不敢爬樓梯。
  4. 上、下公車變得比以前困難,或無法一步走上階梯。
  5. 走路變慢、走不遠。
  6. 行動愈來愈遲緩,常擔心來不及過紅綠燈。
  7. 常跌倒。

行動力下滑會出現哪些警訊?

什麼人該注意行動力?

臨床上和行動力最相關的問題就是肌少症及骨質疏鬆症,「並非每個人老了都會得高血壓、心臟病或癌症,但只要活得夠長壽,就一定會遇到骨鬆及肌少症,只是發生時間早晚及嚴重程度不同而已!」林頌凱提醒,肌肉及骨質都會隨著年紀而逐漸流失,因此,一定要趁年輕時就將骨本及肌肉本儲存好,才能預防骨鬆及肌少症提早發生!

雖然人人都有罹患肌少症及骨鬆進而造成行動力下滑的風險,不過,下列幾種人屬於高危險族群,更要特別留意:

  1. 年長者:女性50歲、男性60歲以上。
  2. 久坐不動族群:活動量不足,骨質密度、肌肉量及肌肉功能皆不佳。
  3. 久站: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不動,導致膝關節及軟骨循環變差,而且無法充分吸收關節液中的養分,讓膝關節彈性跟著下降。
  4. 過度使用:體重過重或運動過量者,關節腔承受的壓力較大,軟骨損耗的程度也較嚴重。
  5. 生病或受傷者:因休養無法活動,導致活動量大減。
  6. 慢性疾病患者:對運動及飲食都特別謹慎,易造成運動量不足、營養不均。

什麼人該注意行動力?

如何改善行動力不足?

正確的保養,有助於逆轉骨鬆及肌少症,進而提升行動力,「營養及運動是最好、最有效的方式,關鍵是要做得對、吃得對!」林頌凱指出,骨質疏鬆還有藥物可以治療,但肌少症目前為止沒有任何有效的藥物,因此,一定得靠自己的決心及努力才行。很多人喜歡利用「日行萬步」的方式來運動,但這樣的運動強度對於改善肌少症或骨鬆是無益的;建議,可以選擇舉啞鈴、抬腿及拉彈力帶等阻抗或負重運動,才能訓練到身體的肌肉群。

至於飲食方面,林頌凱建議需掌握「長肌肉」、「顧骨頭」、「顧關節」及「抗發炎」等四大原則:

  1. 長肌肉:關節的支撐基礎關鍵就是在肌肉,但很容易被大家忽略。優質蛋白質有助於增長肌肉,而澱粉能產生能量,修復肌肉及身體組織;不過,含動物性蛋白質的食物,大多同時含有動物性脂肪及膽固醇等,較易增加身體的負擔,因此,很多長者及三高等慢性病患者會望之却步,建議,不妨選擇全植物配方的優質蛋白質,尤其若能含大豆及豌豆胜肽,更能幫助肌肉生長。
  2. 顧骨頭: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鈣質及維生素D之外,記得還要補「鎂」,才能補足合成骨骼必需的營養素;建議,除了牛奶之外,堅果類及小魚干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3. 顧關節:葡萄糖胺及玻尿酸等成分,有助於修復關節軟骨,並幫助關節腔潤滑,讓膝蓋不會感覺卡卡。
  4. 抗發炎: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的魚油,能發炎、減緩關節疼痛等現象,讓行動更自如。

只要選對營養,並且維持運動好習慣,相信就能逆轉勝,並且養出關鍵行動力!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