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更多人重視安寧緩和議題 看見末期病人需求

微電影《餘暉Afterglow》首映暨座談會

李建成(左)表示,拍攝醫療相關劇情,最害怕的就是做了不正確的醫療行為,所幸拍攝期間,能夠獲得專業醫療團隊的指導和協助。

李建成(左)表示,拍攝醫療相關劇情,最害怕的就是做了不正確的醫療行為,所幸拍攝期間,能夠獲得專業醫療團隊的指導和協助。

植愛植愛 撰文者: 植愛2023-12-01

為了讓更多人重視安寧緩和及器官捐贈議題,器捐及病主中心特別選在「世界安寧日」這天,於光點華山電影院舉辦微電影《餘暉Afterglow》首映會暨座談會。

每年10月第二個星期六為「世界安寧日」(World Hospice and Palliative Care Day),全球各國家地區都會在這一天透過不同的活動,喚起大眾對安寧療護的正確認知,關懷末期病人的照顧需求。器捐及病主中心以《餘暉Afterglow》微電影首映暨座談會,響應世界安寧日。

微電影以一名末期病人的視角出發,跳脫制式宣導片和衛教片的形式,讓觀眾透過主角群的心境轉換,領會安寧緩和醫療的內容和意義。

臺藝大30位師生參與拍攝 亞東醫院擔綱醫療顧問

《餘暉Afterglow》是一部結合善終宣導經驗、安寧緩和醫療臨床實務經驗,以及映像創作與製作專才的微電影。由器捐及病主中心發起、亞東醫院安寧及器捐團隊擔綱醫療顧問並且提供拍攝場地,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近30位師生齊力完成。

器捐及病主中心執行長劉越萍表示,一直以來安寧緩和都是社會大眾比較陌生且冷門的議題,這次藉由「餘暉」這部微電影,希望能夠引起更多人對於安寧緩和議題的關注和重視。器捐及病主中心未來仍會持續與各領域的專業人士合作,以提供友善的生命善終照護環境為目標,透過預立醫療決定、安寧緩和醫療及器官捐贈意願的推廣,讓社會大眾對於自主醫療及末期照護有更深入的思考。

「電影裡的情節,每天都在醫院的各個角落發生。」亞東醫院腎臟內科醫師徐愷翔說,減輕末期病人的痛苦,讓他們能夠圓滿的抵達人生終點,是醫療團隊最大的心願。《餘暉Afterglow》的故事,是許多家庭都有可能面臨的問題,這部微電影像是一扇窗,開啟更多人對於安寧緩和醫療照護的認識。

亞東醫院於2016年成立「馨寧病房」,提供末期病人症狀緩解性或支持性治療,並協助病人與家屬把握時間,讓日子活得更豐富,不讓彼此留下任何遺憾。《餘暉Afterglow》拍攝期間,獲得亞東醫院的全力支持,影片中的許多場景,便是在馨寧病房實地取景。

劉越萍表示,一直以來安寧緩和都是社會大眾比較陌生且冷門的議題,這次藉由「餘暉」這部微電影,希望能夠引起更多人對於安寧緩和議題的關注和重視。

劉越萍表示,一直以來安寧緩和都是社會大眾比較陌生且冷門的議題,這次藉由「餘暉」這部微電影,希望能夠引起更多人對於安寧緩和議題的關注和重視。

生命的最後一天 要哭著離開或是笑著離開?

《餘暉Afterglow》由臺灣藝術大學教授李建成帶領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碩一和碩二的學生,利用今年暑假拍攝完成。「拍攝過程最感謝的就是亞東醫院醫療團隊給予的大力協助。」李建成表示,拍攝醫療相關劇情,最害怕的就是做了不正確的醫療行為,所幸拍攝期間,能夠獲得專業醫療團隊的指導和協助,讓拍攝過程非常順利。

「生命的最後一天,你是希望哭著離開?還是笑著離開呢?」影片一開始的獨白後,出現的是躺在病床上的主角余暉,一位80歲的末期病人。早已無法言語的他,透過內心獨白讓觀眾理解他的內心想法;劇中老先生不捨兒女為了他的病情而奔波,兄妹倆因為對父親的安寧緩和照護理念不同,時常有所爭執,最終選擇放下,也替父親簽下眼角膜捐贈同意書。在這部微電影中,以夕陽餘暉貫穿全片,而夕陽除了象徵一天的結束,也暗示著主角已走到人生最後時刻。片中最後一幕,是余暉和家人們在夕陽餘暉下開心地笑著,就像是在進行最後的道別,彼此都不留下遺憾。

「身體會生病,但是靈魂不會生病。」《餘暉Afterglow》導演和編劇裴玉華讓觀眾換位思考,聽見老爺爺內心深處的真實聲音,試著同理末期病人渴望的尊嚴與善終。「很小的時候,曾經親眼目睹奶奶生病送進醫院急救的過程,看見奶奶受苦,非常心疼。」長大後,也經歷過爺爺生病後期反抗治療的過程,以及為未婚舅舅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之後,遭到親友不諒解的過程。裴玉華把生命中的一部分經驗,融入到《餘暉Afterglow》的劇本中,利用主角的主觀視角,將安寧緩和的內涵及器官捐贈的意義,呈現在觀眾的眼前。

《餘暉Afterglow》片中兄妹對於末期父親的安寧照護問題的對談情景,也是醫護人員和末期病人家屬溝通的縮影。

《餘暉Afterglow》片中兄妹對於末期父親的安寧照護問題的對談情景,也是醫護人員和末期病人家屬溝通的縮影。

器捐及病主中心宣導生命自主觀念 微電影、podcast多種模式推廣

首映會當天,出版過《你好,我是接體員》、《火來了,快跑》等多本暢銷書的大師兄,也受邀出席活動。曾經是殯葬業從業人員的他,因為工作的關係在活人與亡者之間,看盡各式各樣悲歡離合故事,他也在現場分享對於善終和器官捐贈的看法。之前在葬儀社工作的大師兄,某天早上接到一通電話。有一位準媽媽因為某些原因必須把肚子裡的小寶寶拿掉,所以事先和大師兄預約把小寶寶接走的時間。

引產手術的前一天,大師兄又接到那一位準媽媽的電話。她說:「我的小寶貝沒有辦法讓你接走了,因為他要去當科學家了。」大師兄聽的一頭霧水,詢問之後才知道,那位媽媽決定在引產手術結束後,把胎兒捐贈給醫學中心進行研究。「雖然妳的孩子無法順利來到這個世界,但是卻依舊做出對社會很有價值的貢獻。」大師兄聽完之後便安慰那位媽媽,這也讓他對於大愛捐贈有了更多的認識。

大師兄也分享在火葬場工作的時候,有一位救人殉職的消防員要火化,那位英勇的消防員遺愛人間,捐出器官幫助他人。火化當天,有位親友說:「雖然你已經走了,但是卻用另一種方式活在世界上。」這句話讓大師兄至今印象深刻。大師兄當過接體員,也在火葬場工作過,對於「善終」有其體悟。他也是衛生福利部Podcast節目《遇見,預見》第二季第三集的特別來賓,分享許多精彩的故事和對於器官捐贈的看法。

大師兄當過接體員,也在火葬場工作過,看過許多的生命故事,對於「善終」有其體悟。

大師兄當過接體員,也在火葬場工作過,看過許多的生命故事,對於「善終」有其體悟。

首映暨座談會迴響熱烈 安寧緩和議題引起廣泛討論

《餘暉Afterglow》微電影首映結束後,現場也舉辦一場小型座談會。劉越萍表示,《餘暉Afterglow》這部片探討「生命自主」的價值與意義,並將安寧緩和及器官捐贈的議題融入微電影的劇情中,希望藉由微電影讓嚴肅的生死議題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引起廣泛的討論和重視。「影像創作是臺藝大學生的專業,但是學生們沒有醫學背景,必須仰賴亞東醫院團隊的支持。」李建成表示,片中還有一場非常重要的戲,就是器官捐贈的部分,片中所有的醫療相關背景均有賴於亞東醫院團隊的協助,此次拍攝是非常成功的團隊合作經驗。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主任孫文榮說,《餘暉Afterglow》片中兄妹對於末期父親的安寧照護問題的對談情景,其實也是醫護人員和末期病人家屬溝通的縮影。「許多末期病人的家屬其實很清楚實際情況,但是礙於社會壓力或是其他親人的不同意見,因此便會出現有如片中兄妹的爭執。」孫文榮指出,許多人都不敢和長輩討論死亡議題,預作準備和溝通的過程,其實都是一種學習。溝通的過程不可能一次就完成,無論是醫護人員或是病人家屬,必須經過多次的溝通,甚至是換位思考,想一想怎樣的方式是對末期病人最好的照顧方式,這些都是需要學習的課題。

器捐及病主中心一直以來致力於推廣「善終三法」,更針對不同年齡層設計了相對應的推廣模式。例如,透過「善終三法系列繪本」,讓親子間以親子共讀的方式,藉由故事將生命教育內涵化為種子埋藏在心中;以PODCAST的方式,讓學生及上班族群,在通勤的過程中藉由主持人和來賓的經驗分享,進一步了解「預先思考和準備」的重要性。

「或許在日常生活中突然要聊到生死會讓人不知從何開始,也許可以和家人一起觀賞這部微電影後,以自身的角色帶入,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或是你希望我怎麼做?」劉越萍希望藉由此次的微電影首映暨座談會,能夠讓更多人重新思考「自主」、「溝通」以及「尊重」。當面對生命即將走到終點的時刻,在展現個人的自主意識同時,也記得和最親近的家人溝通彼此之間的想法,並且給予尊重和體諒,為彼此建構起善終的氛圍。

植愛

器官捐贈登錄中心

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登錄中心由行政院衛生福利部於2002年成立以來,長期致力於提升國人器官捐贈率,包括建置器官移植配對資料庫,推動在健保卡上加註個人器官捐贈意願,並結合器官勸募機構和第一線醫護人員的支持力量,透過關懷、刊物、活動等方式,更多元的加強器官捐贈勸募工作的深度及廣度。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