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金馬影帝李康生痛到崩潰的「斜頸症」!歪脖、顫抖難治癒...醫師告訴你:最好的緩解方式是「它」

斜頸症、斜頸症是什麼、斜頸症原因、斜頸症症狀

斜頸症是一種頸部「肌張力不全症」,肌張力不全症是指全身或局部性肌肉持續性的收縮。肌張力不全症僅次於原發性顫抖症、巴金森氏症,是第三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

良醫劃重點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 陳宛欣 整理2023-12-08

斜頸症是什麼?
斜頸症的原因
斜頸症的症狀
斜頸症如何治療?

{DS}

脖子一轉就痛、只能歪頭,小心是「斜頸症(Torticollis/Wry Neck)」惹禍!斜頸症多好發於40歲後,且女性的好發率更是男性的兩倍,除了脖子「歪歪的」,還會伴隨痙攣、顫抖、及疼痛,日常行動因而受阻。

金馬影帝李康生在20歲時發現自己罹患斜頸症,後來雖症狀好轉,卻在45歲時中風後舊疾復發,不僅吃飯、騎車不便,甚至連走路還一度習慣手扶著頭部。他也直言,不僅痛到崩潰外,前後還看了至少五十位醫師、甚至有醫師宣判可能終生殘廢。所幸後來透過接受肉毒治療與復健,症狀有見好轉。

斜頸症是什麼?

斜頸症是一種頸部「肌張力不全症」,肌張力不全症是指全身或局部性肌肉持續性的收縮。肌張力不全症僅次於原發性顫抖症、巴金森氏症,是第三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

也可依方向區分為不同類型,而斜頸症(痙攣性斜頸、頸部肌張力不全症)是局部型肌張力不全症中最常見的形式。但斜頸症的症狀會隨著時間或情況有所變化,將近1/3的患者可能會進展為節段型肌張力不全症,影響到頸部相鄰部位。

類型

影響部位

局部型肌張力不全症

僅有身體特定部位受影響

節段型肌張力不全症

影響身體的2個或多個相鄰部位

多點局部型肌張力不全症

影響身體2個以上不相鄰部位

側身肌張力不全症

影響身體同一側的手臂與腿

全身型肌張力不全症

影響大部分或全部身體

斜頸症的原因

斜頸症的原因可能與先天遺傳、後天環境有關,但大多數患者屬於「特發性」,即找不到病因。而且研究顯示,患者通常多在40歲後發病,且女性發生斜頸症的機率是男性的2倍之高。

  1. 遺傳性
  2. 後天性:可能與感染、藥物反應、重金或一氧化碳中毒、外傷和中風有關。
  3. 特發性:因不明原因導致大腦神經失調,無法控制肌肉。

斜頸症的症狀

也由於頸部是由多條細小的肌肉組成,斜頸症通常可能影響多條肌肉,每個人影響的肌肉位置通常也會有所不同。

因肌肉攣縮,導致脖子歪斜、頭部偏移,但患者通常多伴隨痙攣、顫抖、抽動,嚴重時恐導致中重度疼痛與不適感。其脖子歪斜的表現可能有:

  • 頸部水平扭轉
  • 頸部歪斜一邊
  • 頸部向下彎曲
  • 頸部向上


斜頸症初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常以為只是落枕或姿勢不對,反而延誤就醫或被誤診,據統計,斜頸症患者從發作到確診平均需花上4~6年,這段期間內症狀可能愈發嚴重、影響生活。患者可能有體力下降、無法拿捏距離感,或是平衡感變差,更容易跌倒、頭暈外,國外研究顯示,高達半數的斜頸症患者因而患有憂鬱症或焦慮症,然而,焦慮、疲憊、壓力過大,反而又會使斜頸症加劇,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台灣神經復健醫學會理事陳智光醫師提醒,一旦發現自己出現脖子歪斜、疼痛或顫抖,就應及早就醫檢查(可前往復健科、神經內科),排除後天疾病或其他影響因素,確認為斜頸症診斷後,也建議盡早接受正確治療。

台灣復健醫學會、台灣神經復健醫學會共同呼籲民眾應留意斜頸風險


斜頸症如何治療?

根據統計,僅有低於1%患者可以獲得永久性的緩解,為終身疾病,因此大多數患者需學習與之和平共存。

目前的治療多以緩解症狀為主,林口長庚神經內科部副部主任吳逸如教授指出,目前斜頸症的藥物選擇多元,「口服肌肉鬆弛劑」雖有舒緩效果,因作用於全身,調整劑量困難,易造成全身無力等副作用;「肉毒桿菌素」則可直接作用於神經與肌肉的交接處,精準放鬆受到影響的頸部肌肉,臨床研究顯示,通常注射肉毒桿菌素後6週即可看到明顯改善,能矯正頭部歪斜位置、大幅減少患者的疼痛程度,現在健保已有條件給付。

超越復健診所王薏茜院長分享,許多斜頸症患者在一開始找不到病因時,會自行嘗試針灸、拔罐、推拿或民俗療法,但效果都不彰,鼓勵患者有疑似症狀,要至復健科、或神經內科求診進行鑑別診斷,確認為斜頸症後,則建議應同時採用藥物及復健方式,才能讓治療效果最大化。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勻熙

良醫劃重點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健康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