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不用錢!英國「地表最強健保」,為何差點讓疫情失控?一圖看懂台灣比其他國家「神奇」在哪

良醫劃重點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 林筱庭2020-03-19

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下稱武漢肺炎)攻陷全球,考驗著各國醫療體系的抗壓度,隨著民族性、文化、健康保險制度不同,有些歐洲國家採取封城、停課,英國則採取「佛系防疫」,不主動篩檢、輕症不治療、學校不停課,學者估計死亡人數恐破50萬人,差點讓疫情失控;而美國卻因天價自費篩檢,一度造成防疫破口,引發全球質疑聲浪,輿論譁然。

日前有1名網友於 PTT 八卦版上發文,表示台灣健保實施後,讓一般民眾都能夠享有良好的醫療資源。但他坦言國外因沒有健保支援,導致醫療費用相當昂貴,「美國篩檢武漢肺炎1次12萬元臺幣,台灣篩檢只要掛號費150元,美國看牙齒1次要幾萬臺幣,台灣只要掛號費150元。」然而,這樣的情況,也讓他好奇直呼:「既然台灣健保那麼好,為什麼其他國家無法複製呢,有卦嗎?」

這個問題,還得從各國的「醫療服務模式」來說起。雖然世界上的醫療系統各有千秋,但依照體制大約可分為3大類。

第1種是「貝佛里奇模式」(Beveridge Model),也是最為普遍所採用的模式,實施國家包括英國、冰島、挪威、丹麥、芬蘭等地,財務來自一般稅收,醫療服務機構的所有權及控制權為政府所有,又以英國最為出名。

其中,最有特色地方就是「完全免費」。在英國,從看診、住院、藥費,到開刀、接生小孩,全部都免費。英國的國家醫療保健服務(NHS),曾被評選為世界最強大的醫療系統,是全球最大規模公共醫療體系,也是英國最大的雇主,根據統計,每20位英國勞工就有1人是在NHS底下工作。

但,這樣的「理想狀態」,卻也帶來許多為人詬病的缺點。例如,因為免費造成醫療花費如流水、醫療效率低落,人民看診檢查得等上數個月、手術則是遙遙無期,甚至造成醫師因為不堪負荷憂鬱、自殺、過勞死也時有所聞。

第2種則是「俾斯麥模式」(Bismarck Model),顧名思義,就是德國所採用的模式,以福利國家為原型,強制每人納保,但同時又允許每個人可依照自己的需求與不同保險公司簽約,保費由雇員、雇主和國家3方負擔。

這模式也是台灣健保的原型,差別在於俾斯麥模式中的醫療院所是「私營模式」為主,每個人也可按照自己的所得選擇納保金額與幅度,前者雖解決了醫療服務無效率的問題,但後者也造成了醫療服務與保障往往與薪資高低成正比,醫療服務存在著貧富差距。

而第3種就是「自由市場模式」也就是「自付模式」,最經典的就屬美國。基本上,美國政府只負責推廣公共衛生,並不直接提供醫療服務,除了軍醫系統以外,大部分的醫療服務和醫療保險都由「市場」決定,人民自行負擔醫療費用。

當醫療服務被視為一種「選擇」時,你的「醫療保障」有多少就端看你的口袋有多深了。在自由市場模式之下,錢多的人自然能「買到」更多服務。這也是為什麼當年美國總統歐巴馬試圖推動改革,規定所有人都必須購買醫療保護,以擴大美國的醫保安全網,令更多人受惠。

台灣的醫療制度則不屬於上述任一種模式,是「貝佛里奇模式」與「俾斯麥模式」的混合體。既讓醫療機構維持私營,藉醫院彼此的競爭關係保持市場效率,同時又視醫療服務為一種「福利」,達到醫療平等,人人都可享有基本服務。

台灣健保是「單一支付者模式」(Single Payer System),所有人強制納保,按所得不同繳納不同保費,有錢的人多出一些,再由政府統一支付給各醫療院所。也因此,幾乎所有人都可以付得起醫療費用,在台灣鮮少發生因生病、受傷而破產的窘境。

不過,這樣的制度也不是沒有問題,當使用者不用真的替自己支付成本的時候,猶如進到「吃到飽」餐廳,為了「回本」,大家總會想辦法吃得比平常還多一點。但,醫療院所能拿到的費用卻又是一個統一金額,由所有醫療院所一起分擔。如此兩難局面,使得台灣醫療的「物美價廉」建立在「血汗醫護」之上,醫院服務量幾近失控,醫院軍備競賽搶病人、急重症病人變成人球、藥價黑洞、六大皆空等問題競相浮現。

回到網友的問題:「既然台灣健保那麼好,為什麼其他國家無法複製呢?」其實無論是什麼制度,或是醫療保障該視為一種「選擇」還是國家所提供的「福利」?這真正代表的意義是國家與人民間的關係,以及各國民族性不同。台灣要改革或是他國想模仿,絕非一朝一夕如此簡單。


責任編輯:林筱庭
核稿編輯:劉宣

良醫劃重點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健康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