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最近院所
... 定位中 ...

認識糖尿病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系列】肌少症-老年糖尿病患的隱藏殺手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系列】肌少症-老年糖尿病患的隱藏殺手

國內外對於肌少症的重視方興未艾,加上骨骼肌的流失不易查覺,容易延遲就醫而降低了高齡族群的生活品質。

與朋友分享:
LINE

文章出處:糖尿病家族
撰  文: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家庭醫學部 吳至行副教授

 根據行政院經建會推估,台灣於2018年時,老年人口比例將超過14%進入高齡社會,且在2026年台灣老年人口比例將到達20%,將步入超高齡社會(內政部戶政司,2010),也就是說未來十年內台灣地區將有五百萬的老年人。因此,老年健康議題的探討實刻不容緩。

 老年糖尿病患者需要面對許多可能的併發症,然而對於「骨骼肌肉」這個支持我們日常生活所需最重要的組織之一,卻因為太習慣了而不自知其可能的風險。在老化的過程中,肌肉組織會減少,稱之為骨骼肌減少症或簡稱為肌少症(希臘辭彙中sarx表示肌肉的意思;penia表示減少流失的意思,合起來即為sarcopenia一詞。),進而影響身體功能與獨自生活能力,跌倒和骨折的風險增加,甚至重病而死亡。十年前美國預估骨骼肌減少症在健康照護治療花費上,可高達185億美元。然而,國內外對於骨骼肌減少症的重視方興未艾,再加上骨骼肌的流失並不容易查覺,容易延遲就醫而降低了高齡族群的生活品質。此外年紀的增加不僅造成身體瘦肉組織的減少更可能相對增加身體脂肪量,當這種與老化相關的身體組成改變所造成體重過重與肌肉質量減少的狀態共同出現,又稱之為肌少性肥胖(sacropenic obesity),對於健康肯定是雪上加霜。因此,如何早期篩檢出高危險群及避免肌少症的發生是老年糖尿病患另一個必須被重視的健康課題。

 首先我們要能明確定義肌少症才能找出潛在的危險族群。1998年Baumgartner學者最先提出當骨骼肌肉量較年輕成人肌肉量低於2個標準差即可判定為肌少症。測量肌肉量的標準方法為雙能量X光吸收儀,然而生物電阻抗分析法在醫院使用頻率高,比起雙能量X光吸收儀、電腦斷層掃描和磁振造影儀器,其有體積小,易攜帶且使用成本相對較低,加上操作簡單方便,使用上也無須擔心輻射線產生傷害。經由生物電阻抗分析測得身體之電阻,將身高(cm)、電阻(R)、性別(男性=1、女性=0)及年齡數值帶入公式,就可以算出骨骼肌量。公式如下: SM mass (kg) =[(Ht2/R ×0.401)+(gender ×3.825)+(age×-0.071)]+5.102。

 2010年歐洲老年肌少症工作小組(EWGSOP, European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in Older People)加入肌力與肌能的概念重新定義肌少症。以握力代表肌力(男性<30公斤或女性<20公斤,有人說亞洲人應該是以男性26公斤/女性18公斤以下為異常),以走路速度(>0.8公尺/秒)代表肌能,當符合肌少症肌量減少並有肌力下降或身體功能表現變差時,則判定為肌少症(其中肌力以慣用手之握力為標準,身體功能表現以行走速度為標準)。依據這個標準目前肌少症盛行率在老年人口可高達20%以上。

 目前認為影響肌少症的危險因子常見為老人、女性、腰圍過高或體脂率過高、身體質量指數過低、營養較差或有糖尿病與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以及未在持續工作等。

如何改善或防治肌少症

 阻力運動在提起與放下阻力時會使肌肉收縮,增加肌肉新陳代謝率、改善胰島素阻抗性與增加身體活動力並減緩因老化所造成的肌肉質量減少與肌力的喪失。阻力性運動強度應由低強度開始,隨肌力進步逐漸增加阻力。目前各醫學會建議的阻力運動是針對主要肌肉群進行8-10種運動,每種至少做一個回合,每回合可以重覆大約12次,每週運動至少三天,效果必然顯著。

 民眾多喜歡食補,因此補充高蛋白或支鏈胺基酸是目前更被廣為流傳的方式。

 蛋白質的攝取可以維持或稍高於建議攝取量0.8克/公斤體重/天(g/Kg/day),蛋白質的良好來源包括瘦肉、禽與魚肉、去脂乳製品與蛋白。若無嚴重腎臟疾病,可以每天兩顆蛋白,或是以高蛋白營養補充品適量補充,甚至富含白氨酸(leucine) 等必須支鏈胺基酸的營養補充品都是常見的方法。同時必須注意攝取足夠的維生素與礦物質,例如鈣質與維生素D的攝取對預防骨密度流失非常重要。然而考量三高等因素,仍請與營養衛教師討論。

 台灣地區肌少症議題方興未艾,國衛院已建立起長遠計畫(START-Sarcopenia and Translational Aging Research in Taiwan- ),共同替民眾的健康把關。許多醫院也投注篩檢與治療團隊,然而最重要的是能在家即時防範。平時若能進行幾項簡易的篩檢,也算是對自己或是老一輩的關懷與孝心。你我是否已經在做了呢?以下任何一項異常可能就有肌少症或肌少症前期的風險,為了自己與家人不可不慎。

  • 肌量:
    • 醫學指標:太瘦=BMI<23;太胖= BMI> 30公斤/公尺2
    • 可能現象:胃口不好,終日坐躺
    • 建議測法:量一量身高與體重,或從照片看看身高是否變矮
    • 改善良方:補充蛋白質或特殊營養品(如支鏈胺基酸)。
       
  • 肌力:
    • 醫學指標:握力:男性<30公斤;女性< 20公斤
    • 可能現象:手抖不穩,無力提物
    • 建議測法:能否緊握對方的手,或是舉筷夾物掉東掉西
    • 改善良方:手握彈力球練習握力、加強上臂阻力運動。
       
  • 肌能:
    • 醫學指標:行走速度≤0.8 公尺/秒
    • 可能現象:腳步遲緩,關節無力
    • 建議測法:以斑馬線小綠人計秒無法在16秒內走過20公尺的標準兩線道,或是要走24步以上。
    • 改善良方:培養健走的習慣、加強大腿肌肉阻力運動。

 

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成立於1997年,多年來努力不懈地推動「關懷血糖、及早發現、積極治療、定期追蹤」的訴求。透過宣導教育,提升國人對於糖尿病防治的認知,鼓勵病友體現「與病為友、正向克糖」的健康生活。

基金會的事功不僅獲得各界高度肯定,也招徠許多志士仁人參與奉獻。我們堅定並恪守「開創引領促進全民健康樂活、秉持專業結合專技推廣科普、從事教育落實病友自我管理、力行關懷打造友好和善環境」的發展方向。

SATW.TJO.18.12.0434(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