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情甜滋味

撰文者: 游惠玲2007-12-03
故鄉在台中縣大甲的遊子,回到家時,總會有一份芋頭酥等著;而再度踏上旅程時,也會拎上一袋酥餅,與好友分享也好,自用也行,這道美味是對故鄉記憶的延續,吃的是美味,也是心情。

花蓮市百年老店惠比須負責人張舜彬,就常見到一些短暫回台的旅美客人,要飛回美國前,總買上好幾包花蓮薯。張舜彬原先不解,因為花蓮薯的保存期限只有七天,顧客怎麼可能吃得完?原來他們的「解饞之道」,是將花蓮薯丟進冷凍庫裡存放,想吃的時候解凍或烤上幾分鐘,就可以原味重現。

用食物記憶歲月

「東西好不好吃,是一種習慣,也是鄉愁。」大甲先麥食品總經理吳生泉也碰過同樣的情形,「他們一下飛機就來買,回去忍不住的時候就烤個一、兩顆來吃!」在國外,嘗到一口芋頭酥,彷彿與大甲那片土地的芋香,有了連結。

即使同在台灣這塊土地,南北的差異,往往也讓遊子對兒時甜滋味產生鄉愁。在鹿港出生長大的時報出版副總編輯心岱,小時候,家裡拜拜或送禮,會買鹿港最具代表性的鳳眼糕。如今心岱形容自己吃鳳眼糕的心情:「像是吃一種回憶!」

擔任數家日本料理餐飲顧問的林嘉翔,在《走看日本名物》一書中,點出了人們之所以對於地方名產傾心的主因。「真正日本風味的物品,必定伴隨風土或季節,從季節中擷取謙遜內斂的美感。而且,他們之所以耐嚼經看,乃因為根植於實際的生活。」

《生活專刊》這回蒐羅了五個地方的美味特產,它們都包藏著當地的歷史、風土,深植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台灣東部花蓮在日據時代因林場及糖廠的關係,湧入了大批的日本移民,因而流傳了「花蓮薯」及「羊羹」等日風點心。花蓮市的「花蓮薯」使用在地的六十八號地瓜,因澱粉質含量較高,才有那鬆軟的口感。而台中大甲的「芋頭酥」,則結合了當地芋頭農產,以及過去隨著廟宇蓬勃發展的糕點文化。

1
2
單頁閱讀
字級100%